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英藏清军镇压早期太平天
《三国志演义》原编撰者
老舍为何自沉太平湖
浮出水面的北一辉——有
从唐、日本及新罗典籍中
重读梁方仲——有关中国
论先秦青铜器铭文之制作
宋元时期有关货币本质问
天人感应与宋高宗、秦桧
农民与太平天国的兴亡
最新热门    
 
有关太平天国的谶谣现象解析

时间:2009-7-24 13:47:54  来源:不详
以包容相反的义项。譬如上面引及的关于四川的那则“马生角”谶谣,有文词上略异的诸多版本,关于“马生角”的解释多说指骆秉章,而有的研究者则认为这不正确,实意应该是以“马生角”之不可能,来比喻川民太平安乐之不可能,“是(川民)已感到在清朝统治下已不可能改变痛苦的生活,这是对清朝封建统治下的旧秩序感到绝望的一种呼声”(注:张守常辑:《中国近世谣谚》,第384页。)。另外,像在广西归顺州地方也有“若要太平年,除非马生角”的谶谣,据说是在吴亚终(吴凌云之子)“为乱”期间,当地人到庙里诵经扶乩而得到“神启”的谶谣,“当时大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后来冯子材来打吴(亚终),才想到原来‘冯’字就是‘马生角’”(注:张守常辑:《中国近世谣谚》,第394-395页。)。可见又是另一种附会。再如前边亦曾引及的那联“丹桂插金瓶,无根总不成”谶谣,时人王kǎi@⑦运即认为,是隐指对失守南京负有主要责任并为此而死的清两江总督陆建瀛的(或以“金瓶”与“金陵”谐音?)(注:张守常辑:《中国近世谣谚》,第371页。)。总的看来,谶谣所具有的隐晦语言形式能够附会的余地确实很大,而接受者特定的心理状态,又自觉不自觉地驱动其尽可能向“灵验”方面去寻求解释,这恐怕该算是谶谣“灵验效应”的最重要的因素。
    三
  无论如何,谶谣作为传闻的形态之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信息和舆论,它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总是有其一定的造作源,总是体现着造作者的某种愿望,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有关太平天国的谶谣于此即有十分典型的体现。它们虽然也有些属“中性”者,但大多还是能够从中体察出动机、立场、感情色彩等因素,分辨出属何方造作。事实上各方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意识地利用谶谣作为舆论斗争的武器。
  太平天国起义酝酿期间,洪秀全辈即大力渲染一种“神谶”氛围。有知情的外国人员记述说:“判乱发生以前,已经有若干征兆透露出几分消息。先是民间发生道门,传布一种预言,使广西叛乱带有先知们的预见、并为信徒们所期望的性质,从而赋予这种事变某种威信。纷纷传说本甲子第四十八年即1851年初,按照谶记,明朝即当复国……民间对于这件事实是一点也不怀疑的。我们对于这种神谶是屡见不鲜的,它的那些不解的语句,简直与诺斯特拉达姆斯(Nostradamus,法国十六世纪预言家)和圣恺撒留斯(St.damus,法国五世纪的一个主教)的咒语如出一辙。”(注:[法]加勒利、伊凡原著,[英]约·鄂克森补译,徐建竹译:《太平天国初期纪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9页。)这显然是一种有意利用。
  再如像上面引及的那则碑刻谶谣(“三星日出共照天……”)之例,显然更是太平天国方面自觉实施的一种计谋,记述此事的清方人员即判断说,其“词意俚鄙,或即贼党所为”(注:汪kūn@⑤:《盾鼻随闻录·异闻纪略》。)。而那则谶谣,文字上与太平天国文献《十全大吉诗》(即《天父上帝言题皇诏》)中的第一首大同小异,该诗为:“三星共照日出天,禾王作主救人善,尔们认得禾救饥,乃念日头好上天。”(注: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第1册,第3页。)两相比照,可判定为同一诗的“异本”,其隐意皆为洪秀全做主救世。造作类似的谶谣,是太平天国方面的惯术,《十全大吉诗》基本上就是由这类歌谣组成,不妨再举其第二首为例:“人字脚下一二三,一直不出在中间,玉清不好起歪心,全敬上帝不愁难。”(注: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第1册,第3页。)其前两句为“全”字的谜面,即可隐指洪秀全,又可隐指全体皇上帝子女,最后两句寄意都要正心敬上帝。
  不仅《十全大吉诗》,太平天国的诸多文献中“谶味”浓重。不妨再举《太平天日》中的一个例子。其记述的洪秀全“丁酉升天”的场境中,有皇上帝为洪秀全命名唱诗的一个情节:皇上帝对洪秀全说:“尔今名为全,朕唱诗与尔听,尔牢记在心,待后有对验焉。”其诗云:“有个千字少一笔,在尔身尚说话装。有个介字头尚顶,财宝来装就成王。一长一短尔名字,有刀无柄又无光。爷爷生尔是乜名,一横一点不是谎。有个胡须五寸长,弯弯一点在中央。”(注: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第2册,第640页。)这分明是故意造作的谶诗之属,并且不是句句都很容易破译其隐意所在。正如有的论者所说:“这种叫人似懂非懂的诗句,大约是为了更显得皇上帝的高深莫测,太平天国后来的文书和洪秀全的著作有不少这种遗风。”(注:苏双碧:《洪秀全传》,大地出版社1989年版,第104页。)的确,甚至太平天国日常的用字用语,也不乏谶味,如以“山山”隐示“出”字,“禾乃”为“秀”字拆字隐语,还有“三星兄”、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