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先秦华夷之辩杂论
先秦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
从邦国到王国再到帝国:
先秦时代的民本思潮
先秦秦汉以太原为中心的
2003年先秦史研究动态
论先秦秦汉土地所有制变
先秦时期赋税制度变革与
先秦儒家的农业发展观及
先秦时期的基层组织——
最新热门    
 
论先秦青铜器铭文之制作 ——有关“漏铅法”的一点证明

时间:2009-7-24 13:53:57  来源:不详

提要

笔者通过实践,对先青铜器上铸造的阴纹铭文的制作方进行初步论证。

关健词:曾侯乙编钟、青铜器铭文、 陶范法、 失蜡法、 漏铅法

—、问题的提出
  一九七八年在湖北随县(现为随州市)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是我国科技考古史上的一次重大发现。65件编钟上所铸两千八百二十八字的铭文(1),其文字之优美,线条之流畅,深为海内外专家所称誉(图一)。
  这些编钟以及上面铸造的铭文是如何制作出来的,人们普遍认识是陶范铸造。但实际正如一位从事实践创作的铸铜专家所言:“以今日之技术,用陶模法制作可与殷周青铜器之优品相比美的作品,无论如何是不可能的”(2)。历代至今仿制的青铜文物,稍微好一点的几乎全是采用熔模铸造。铸造业内人士都知道,翻模铸造的铸件表面光洁度,尺寸的精密度和复杂的程度较之熔模精密铸造均远逊之,也从未将任何一种翻模铸造归纳到精密铸造范畴之内。遗憾的是,陶范铸造恰是翻模铸造中的一种。同样如此,那些铸作成形的青铜器铭文,笔划精细流畅、字迹晰、字口锐利的阴纹铭文是如何制作成形的,也随之成为了一个谜。这些看似对制作工艺要求不高的铸造铭文,两千年来却困惑着所有作伪者,即使是千方百计他们也难以逾越这一道槛,因此只有采用錾刻、腐蚀,甚至万般无奈拙劣到不惜将真铭残片镶铸伪器上作假无计可施的地步(3)。于是青铜器铭文迄今仍是鑑定古铜器真伪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标志之一。
  查阅有关资料,谈及铭文字面的研究颇多,至于这些铭文是如何制作的则涉及甚少,往往一笔带过,甚至避而不谈。不过从只言片语中也不难获知,归纳起来不外两种方法:1、模印法,2、浮雕法。仍处于纸上谈兵阶段。可以这么说,时至今日尚未见用陶范法将符合先秦铭文之特征的铭文铸出一个字来。顺而言之,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只要找出这些铭文制作的方法,并能在实践中成功地复制出符合先秦铭文之特点的铭文来,所有先秦阴纹铭文铜器的铸造方法依此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陶范法铭文制作分析
  我国的先民在固体物质上文字的创作,素有阴刻的传承,因为直接刻划而成,方便了。如早先的陶刻文、甲骨文,后来的石刻文、木刻文等,在先秦时代基本都是直接加工阴刻成文。当然我们也不能漏掉青铜器上的铸造铭文,由于那时没有钢刀(4),因而无法在坚硬皮实的青铜上錾刻铭文,当时也只能铸文。它也是阴文,字迹清晰,笔划流畅圆润,从硬笔书法的艺术角度和造字的精密度上讲,都远远超出上述几种阴刻文。如果铭文是由陶范翻铸的话,最简便的方法应如陶刻文一样直接在陶范上阴刻,其结果铸出的铭文应该是阳文。先秦铸造铭文的始出与湮灭,辗转一千多年,我国聪慧的工匠们都不约而同一反传承,弃简就繁地摒弃简单明了的阴刻技法,而采用复杂繁琐似乎可行的模印阳文或浮雕阳文,然后再翻铸阴纹铭文的制作方法,有似牵强不合情理,这并非不是一个疑问。 我们先谈模印法,所谓模印法,就是将阴刻的字模压印在泥范上的一种制作阳文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否可行,不少人通过对铜器铭文精细观察注意到“通常铭文的深度大约在0.5-1毫米左右”(5),“铸成的铭文往往有字口小底部大的感觉”(6),甚至“铸字佳者每上狭而下宽”(7)。颇有熔模铸造所独具的倒拔模的特点。也就是说,字模的字口呈直角,甚至大于直角,形似燕尾槽,没有拔模斜度,其唯一结果是,印起,模印成形的泥质阳文镶在印文中一起带出,留下的只是一片空白。鉴于字模刻文深度超过0.5毫米,字口的宽度须达1毫米以上形成的坡度才能利于起印,模印阳文完整。又因为要修整拔模斜度,刻的所有笔划必须走几刀才能完成,从而致使字迹生硬不流畅,铸出的铭文宽度也要超过1毫米。在实验中我们还发现,压印出的阳文不清楚,其原因是封闭在字模与泥范间的空气产生的负压阻止了泥的进入,造成了字迹的模糊。只能用手拍打字模,在瞬间强压下将泥挤入空气排出,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