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先秦华夷之辩杂论
先秦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
从邦国到王国再到帝国:
先秦时代的民本思潮
先秦秦汉以太原为中心的
2003年先秦史研究动态
论先秦秦汉土地所有制变
先秦时期赋税制度变革与
先秦儒家的农业发展观及
先秦时期的基层组织——
最新热门    
 
论先秦青铜器铭文之制作 ——有关“漏铅法”的一点证明

时间:2009-7-24 13:53:57  来源:不详
字口宽度与字底深度平均为0.5毫米,字底、字壁平滑如一,字迹清晰分明,明显有别于錾刻字。
  4、铭文字口成锐角向上凸起,用手平摸,有明显磨错感,与铅模写铭手感全然一致,标志铸造精度极高。
  5、铭文笔划交叉点,有明显交叉重叠走笔通道阻隔压痕(图五)。也就是说,如果第一笔是横写,第二笔竖写交叉经过翻起的铅肉形成的凹沟会隔断横写的字槽,可明显分辨出笔划的先后顺序。
  我们的实验表明,在仿古条件下,只有漏铅法完全具备制作先秦铭文的唯一可能,尤其是上述第四、五特征,据笔者所知,是人们谈及铭文特征中所忽视(可能注意到因无法解释而有意回避,或其它原因)的两个极其重要的特征,也是陶范铸铭和失蜡铸铭所不可能具备的,漏铅法独有特征,其中第五特征,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西周晚期青铜器师酉簋铭文中(图六)(摘自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asp/moreimg.asp?objid=864)就得以明显的反映,完全符合先秦铭文之已知所有特征。由于漏铅法是一种造型精度极高的能够对铭文精度进行完全控制的无损耗熔模精密铸造,使之铸出的成品与铅体熔模别无二致,实际我们的这一证明,所有对此感兴趣的专家学者们都可很方便的自行重复验证,只要有铅板一块,用尖状硬笔在上写铭,您将发现稍加修饰,会十分便捷地复制出与之相对照的古代铭文来,其具体特征亦了然一致。不仅如此,我们的实验还证明了漏铅法的可行性、铸造纹饰的高清晰性和漏铅法先秦时期存在的确实性。
  如果我们不迷信陶范铸造,回过头来重新认识,仔细读研那一篇篇先秦铸造铭文,它不就是古人留于我们的“铅书铜卷”,阴纹铭文铜器的始出,标志着“漏铅法”的诞生!


摄影:湖北省博物馆 郝勤建
注释:
(1)湖北省博物馆编:《曾侯乙墓》,文物出版社,1989年,页483。
(2)松丸道雄:〈西周青铜器制作的背景——周金文研究序章>,《日本考古学研究者?中国考古学研究论文集》,东京?东方书店,1990年,页305。
(3)马承源:《中国青铜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页538~542。
(4)见注3,页542。
(5)见注2,页304。
(6)见注3,页538。 (7)容庚、张维持:《殷周青铜器通论》,《考古学专刊.丙种第二号》,文物出版社,1984年,页137。
(8)见注7,图十八乙,秦公簋铭文。 (9)李艳:〈专家解读大孟鼎、大克鼎>,《文物天地》,2004年第四期,页74,大克鼎铭文。
(10)程长新、王文昶、程瑞秀:《铜器辩伪浅说》,文物出版社,1991年,页6,图七。
(11)见注10,页10,图一一。
(12)承湖北省博物馆谭维四先生面告。
(13)李志伟;〈曾侯乙编钟铸造方法之我见---兼论先秦青铜铸造工艺>,台北《故宫学术季刊》,第二十卷第二期,2002年12月,页109。
(14)见注1,页477。
(15)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编;《侯马铸铜遗址》,文物出版社,1993年,页57。
(16)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编;《侯马陶范艺术》,普林斯敦大学出版社,1996年,页115,图版22。 (17)见注13。

 

上一页  [1] [2] [3] [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