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中国改革:历史与伦理的
张居正改革的成败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
民本与民主——中西文明
前苏联的“民主化”改革
民主社会的立法
论雅典民主政治
浅析欧洲民主的渊源
明代官场——张居正 没
关于商鞅变法赋税改革的
最新热门    
 
民主改革前藏族部落交换与买卖述略

时间:2009-7-24 13:48:09  来源:不详
摘要:文章在回顾藏族部落交换与买卖形成、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就藏族部落交换与买卖关系进行了剖析,旨在使人们对民主改革前藏族部落社会的交换和买卖制度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所谓“交换”,是人们相互交换生产活动和劳动产品的行为,是社会化大生产的重要环节。考察人类社会发展史,早在原始社会,即已存在交换行为。然而,当时劳动产品作为分配对象,是公共财产。因此,产品交换仅局限于原始公社之间进行。随着社会分工的实现和私有制的发展,尤其是进入阶级社会之后,产品交换得到长足发展,但是,在不同的社会,情况又有所不同。在奴隶社会,奴隶主阶级不仅占有全部生产和生活资料,而且占有奴隶,这样,交换(主要指劳动产品交换)往往被奴隶主阶级所垄断。而封建社会则不同,不仅交换的范围日趋扩大,而且交换队伍不断壮大。劳动产品(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留作自我消费外,常常被用以换取其他生活和生产资料。毋庸讳言,这种以物易物式的交换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方便,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交换数量的增加、范围的扩大,以物易物的方式在实际交换中暴露出不少弊端。诸如交换不方便,携带不安全、比价不统一等等。于是交换逐渐被以货币为中介的买卖所替代。
  从整体来看,藏族部落社会的交换与买卖和人类社会的交换与买卖的发展、演变相一致,但也形成独自的特色。众所周知,公9世纪下半叶,达玛赞普被弑,王室成员因争权夺利发生内讧,吐蕃王朝随之分崩离析,从而进入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时期。地方割据局面的形成,加促了藏区社会的封建化进程,尤其是元代包括卫藏地区在内的整个藏区纳入中央王朝的统治之下,使藏区封建农奴制度进一步强化。考察藏区封建农奴制社会,交换及买卖制度与其他社会制度一样,不断得以完备。诚然由于地域及生产方式的差异,各地的情况不尽一致。在牧业区,由于地势高寒,交通不便,影响了与外界的联系,再加上部落头人封闭式的统治机制大部分地区盛行以物易物式的交换,商品买卖虽然存在于各地,但并不发达。而农业区则不同,以货币为中介的买卖活动较为频繁,商品经济相对发达从而限制了以物易物式的交换行为,至少不像牧业区那样封闭。鉴此,我们在考察藏族部落社会交换与买卖制度时,前者主要侧重于牧业区,后者则倾向于农业区。这样既便于论述,又符合藏族部落社会的实际。
  一、交换关系
  历史上,藏族部落社会中,交换(主要指产品交换,下同)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活动,不仅在各地普遍存在,而且还历史地形成了诸多规则,建立起稳固的交换关系,这对规范人们的交换行为,促进藏区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那么,交换何以能够在藏区普遍存在,并经久不衰,究其原因,固然很多。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第一,传统生产方式的制约。众所周知,藏族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其他的民族。历史上,藏民族祖祖辈辈逐水草而居,过着游牧生活。毋庸讳言,单一的生产方式虽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藏区经济的发展,但是,为人们进行交换提供了可能。因为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人们的需求往往被抑制。随着社会的发展,采取各种措施,不断改善经济条件,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便成为人们经济生活的共同追求,这样,交换便成为实现这种追求的主要方式之一。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将剩余的土特产品用于交换活动,获取各种物质资料,用于生活和生产之中。长此以往,交换在藏区越来越盛行,越来越普遍。
  第二,商业贸易不发达。历史上,由于传统观念及藏区特殊的地理环境等的制约,致使藏族部落经济畸形发展。一方面,历史地形成了重牧轻商的生产传统。在经济活动中,人们往往重视牧(农)业生产的发展,而对其他经济活动漠不关心,甚至对某些经济行为(诸如商业等)持卑视态度;另一方面,藏区特殊的地理环境(诸如地势高寒、交通不便,住处闭塞等)以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致使藏族部落社会商业贸易缺乏活力。商品经济长期被滞留在原始、以物易物的层面上,难以得到长足发展于是,人们只好通过交换方式解决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与藏区商业经济滞后的矛盾,其结果藏区交换活动日趋频繁,范围逐步扩大,交换队伍亦不断壮大。
  第三,传统观念的影响。长期以来,藏族部落交换活动之所以久盛不衰,在一定程度上还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大部分地区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