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高句丽族属溯源
从“别种”看高句丽族源
隋代东北亚形势和炀帝耀
高句丽疆域沿革考辨
高句丽金铜镂空工艺品
高句丽与中国
高句丽好太王碑乙本原石
高句丽地方统治结构研究
中国学者高句骊历史研究
汉族人,和族人和高句丽
最新热门    
 
高句丽五部研究

时间:2009-7-24 13:48:36  来源:不详
志·魏书·东夷传》中载拔奇“与涓奴加各将下户三万余口”降,《后汉书·东夷传》载“蚕支落大加戴升等万余口诣乐浪内属”,都可以证明部众对部长有相当强的人身依附性。公元72年贯那部征藻那部、公元74年桓那部征朱那部,表明各部有自己的部队,可以独立出兵,《三国史记·温达传》“群臣及五部兵士皆从”,说明由五部的军队构成国家的军队,各部长有统兵权。《后汉书·东夷传》:“有罪,诸加评议便杀之”,证明各部长有司法权。从这个意义上讲,早期五部类似五个半独立王国,高句丽国家就是五部的政治联合体,高句丽王对各部的统治主要表现在对各部官员的任免上。在早期,高句丽王的“会群臣”,也就是五部部长会议,这既是高句丽国的最高决策机构,也是其最高执行机构。
(四)
高句丽于公元前37年立国,这标志着沸流部的形成,公元前36年建立多勿部,公元22年置椽那部,虽然《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中迟至公元72年才出现贯那部,公元74年才出现桓那部,但公元32年已出现南部使者,南部即灌奴部,亦即贯那部。公元25年,以乙豆智为右辅,至公元27年左、右辅同时出现,以五部为基础的国家政权已基本完备,五部的形成当在此前,所以,五部出现最晚不晚于公元32年。自高句丽立国至此期间,所征服的部族至少还有荇人国、北沃沮、梁貊、盖马国、句茶国,之所以没有将这些部族并入五部,当是因为这些部族与高句丽五部族属不同的关系。
对于不同族属的被征服者,高句丽早期的统治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部的形式归属于五部中的某一权贵统领,是其私人领地,即所谓“食邑”,另一种是保持其本民族的统治结构,由高句丽王另派大加统领,归国家控制。属于前一种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西川王时达贾征肃慎,“迁六百余家于扶余南乌川,降部落六七所,以为附庸”,达贾即被委任“统梁貊、肃慎诸部落”[6]。后一种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沃沮,《三国志·魏书·东夷传》说东沃沮“臣附句丽,句丽复置其中大人为使者,使相主领;又使大加统责其租赋、貊布、鱼盐、海中食物,千里担负致之;又送其美女以为婢妾,遇之如奴仆”。沃沮人的首领成为高句丽王所任命的使者,继续统治沃沮人,但另有高句丽大加对他们加以控制。在《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的记载中,对高句丽所征服的地区提到以“其地为城邑”或“以其地为郡县”的,都属于这种情况。对于较小的地区,由高句丽王任命使者、皂衣先人统治,大贵族们也往往经国王批准任命使者、皂衣先人管理自己的食邑,但两者的地位是不同的。所以《三国志·魏书·东夷传》说:“诸大加亦自置使者、皂衣先人,名皆达于王,如卿大夫之家臣,会同坐起,不得与王家使者、皂衣先人同列”。其原因就在于一个是家臣,一个则具有国家官员的性质。随着高句丽的对外扩张,王所任命的使者、皂衣先人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终于在五部官之外发展出高句丽的中央官制。
高句丽的中央官制中国史书中最早见于《周书·高丽传》:大对卢、太大兄、大兄、小兄、意俟奢、乌拙、太大使者、大使者、小使者、褥奢、翳属、仙人并褥萨,凡十三等。但《北史·高句丽传》、《隋书·高丽传》都称十二等,另有五部褥萨,《新唐书·高丽传》:“大城置耨萨一,比都督”,可知改革后的中央官制为十二等,五部褥萨为地方官。仙人应即先人。新确立的中央官十二等中,由替王统辖地方的使者、皂衣先人演变而来的官称占相当大的比例,暗示着高句丽王所倚重的正是这些人,而不再是原五部之长。作为对王的任大加的宗亲与绝奴、消奴两部最高长官特称的古雏加,已成为掌宾客之官[7]。原五部中的显官沛卢、主簿、于台等,竟无一被列入中央官中。说明中央官制的产生,使五部的长官五部褥萨下降为地方官。从此确立了新的统治模式,即《旧唐书·高丽传》所说:“外置州县六十余城,大城置耨萨一,比都督;诸城置道使,比刺史;其下各有僚佐,分掌曹事”。唐灭高句丽共得一百七十六城,可见此处六十余城的城,指的是一种类似州县的地方建置,以大城统小城,大城的长官名褥萨,有五部褥萨,可知有五大城,平均每一大城下辖十二、三个小城,大约每小城下辖三个城镇及其周围的村落。各城的长官听命于王,中央集权得到加强。五部的部长不论是在中央还是在地方,都失去了旧有的权力。五部在高句丽国家中的地位与作用发生了根本变化。
(五)
南北朝以后,五部的名称发生变化,也被称为内部、东部、西部、南部、北部。《太平寰宇记》卷173《高句丽国》:“内部,即后汉时桂娄部也”,证明唐时五部之称已不同于汉时。部族的意义在此已变得不重要,所以再也没有史书象《三国志》一样称其为“五族”,五部的含义主要是以王族为核心将国土分为五部分,成为地域的、行政区划的概念。但从国相的人选来自不同的部,国王身边有五部兵来看,这不是指五部部众全部分居五方,而只是反映着原五部已各自控制一方,部长被任命为一方的首领,即大城的城主,此即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