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高句丽五部研究
从“别种”看高句丽族源
隋代东北亚形势和炀帝耀
高句丽疆域沿革考辨
高句丽金铜镂空工艺品
高句丽与中国
高句丽好太王碑乙本原石
高句丽地方统治结构研究
中国学者高句骊历史研究
汉族人,和族人和高句丽
最新热门    
 
高句丽族属溯源

时间:2009-7-24 13:48:36  来源:不详
关系,证实着《三国志》“高句丽令主其名籍”的说法。
综上,高句丽的族源是多元的,当朱蒙所部最初迁入卒本川立国时,其国内至少包括夫余、秽、貊三大民族,每一民族还都分成原居民和迁徙者两部分,从琉璃明王有汉妃来看,当地很可能还有一小部分汉人,民族成份比较复杂。在中国北方及蒙古草原上,当不同民族在同一地域杂居时,古人往往将所在地的地名加在该地起主导作用的族的族名前,来称呼杂居各民族组成的共同体,随着杂居的不同民族间民族融合的完成,这一地名也就演变为新出现的民族的族名。朱蒙所部之所以称“夫余”,是因为其统治集团出自夫余,所以此国被认为是夫余人建立的另一个国家,但前边贯以“卒本”这个地名,明确表示着,这一部虽然也被称为夫余,却与其他夫余人不同,不仅标志着朱蒙所部不全是夫余人,而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也标志着朱蒙所部内已经开始了民族融合。当卒本夫余进入汉高句丽县的辖区之后,进一步与句骊胡、真番人、汉人等民族杂居,从民族成份上讲,比称卒本夫余时更加复杂,特别是新地域中杂居民族还有句骊胡、真番人,都是原卒本夫余中不包括的民族成份,这都是卒本夫余这一称呼所不能概括的了。卒本夫余一称已不能准确地代指新的多民族共同体,所以才再一次采用所在地的地名来称呼新的共同体。因为其处于汉高句丽县治下,所以采用高句丽县名改称高句丽。当其群体内民族融合完成之后,高句丽一词也就成为新的民族共同体的族称了。高句丽族形成之后,还继续与其他民族进行着民族融合,但这已超出本文所讨论的范围了。


 
[1] 王健群《好太王碑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02页。
[2] 《东北古史资料丛编》第二卷,辽沈书社1989年版,第476页。
[3] “别种”一词究竟指族源相同的情况还是指族源不同的情况,史学界目前仍存在分歧。多数学者认为指族源不同的情况,有代表性的是张博泉《别种刍议》,载《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第4期。但也有不少学者认为指族源相同的情况,有代表性的是刘庆《别种杂说》,载《北方文物》1988年第1期。孙进己等《渤海的族源》,载《学习与探索》1982年第5期。本文采后说。
[4]《三国遗事》卷一《高句丽》,见《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九册《史传部》(一)。
[5] 同上。
[6]《三国志·魏书·东夷传》。
[7] 参见拙著《也谈高句丽柳花神话》,《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1期。174-177页。
[8] 参见拙著《夫余族源考》,载《东北史研究动态》2001年1期,37-38页。
[9] 参见拙著《从夫余南下看百济国族源》,《北方民族》2001年第2期。73-76页。
[10] 我认为秽人为东北土著民族,貊人原生活在蒙古草原,后迁入东北地区。鸟夷是东北见于记载的最古的居民,秽人当是其继承者。参见拙著《秽与貊》,载《烟台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4期,16-18页。
[11] 岑仲勉注释突厥文的《阙特勤碑》,将此词标音为“莫离”,与“摩离”完全相同。见《突厥集史》,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892页。
[12] 《后汉书·东夷传》。
[13] 《三国志·魏书·东夷传》。
[14] 夫余人最初是从匈奴人的统治下独立出来,东迁征服秽貊族建立自己的国家的。关于这一点参见拙著《夫余族源考》,载《东北史研究动态》2001年1期,37-38页。
[15] 《三国志·魏书·东夷传》。
[16] 《三国遗事》引《古记》载北夫余于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立国,不是解夫娄迁徙前的北夫余的立国时间,而是解夫娄东迁后由《三国史记》所说的解慕漱建立的新的北夫余的立国时间,也就是东夫余开始迁徙的时间。
[17] 《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琉璃明王本纪。
[18] 同上。
[19] 同上。
[20]《三国志·魏书·东夷传》:“绝奴部世与王婚”,考之《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常与王室通婚的是椽那部,中川王后即椽氏,椽那部的明临笏睹曾尚公主,公元190年,于畀留、左可虑“缘以王后亲戚执国权柄”,后“与四椽那谋叛”,都可以证明椽那部即绝奴部,与王室世代通婚。
[21] 真番郡的所在地有朝鲜南部说、鸭绿江流域说、今宁安说三种说法,详见孙进己、王绵厚主编的《东北历史地理》第一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