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关于沈荩与“沈荩案”若
 沈萬三 的真實家世及傳
最新热门    
 
“沈萬三”的真實家世及傳奇

时间:2009-7-24 13:48:42  来源:不详
!何其憂深思遠也”。[30]朱元璋《明太祖集》卷二〈免秋夏稅糧詔〉:“邇年以來,江東、浙西、江西及直隸府州官吏、糧長,不行優恤小民,已行問罪,亦以今年秋夏稅糧,除官田減半入官不爲常例,民田稅糧盡行蠲免”。[31]“豪富”集中的蘇州府,自不例外。濂《宋文憲集》卷三一〈熊鼎墓銘〉:“洪武六年,命之蘇州核糧長罪狀。君(熊鼎)至,擇其尤虐民者杖徙之鳳陽”。[32]
 從相關記載十分隱晦的字裏行間,仍可以“確定”地窺出洪武二十六年“藍玉”案發前,同樣擔任多個“糧長”的沈氏不時受到責罰的事實。《坦齋集》卷下〈沈漢傑墓誌〉:“厥家或被告訐,或旁累所逮,往往曲爲肆宥,宸衷眷注固多。沈氏長者,亦以風厲天下也,以任海內戶家爲京官。六曹近侍各舉所知,惟萬四公曾孫玠,簡在帝心首,擢奉訓大夫、戶部倉曹員外郎,例不受祿,繼有旨願受者聽。玠辭曰:臣誠不敢以富饒故妨諸戶家,念臣一門自國初到今,屢蒙恩宥得保有妻孥、田廬,已逾素望,又尊官之,榮逮妻子,何敢更受祿哉?叩謝至再,上愈益器重之”。[33]實際上,“沈萬三”孫沈至、沈莊兄弟就曾受過“縲絏”之苦。《光緒周莊鎮志》卷三〈沈伯熙墓誌銘〉:“洪武十九年春,兄至以戶役故縲絏赴秋官,時伯熙(沈莊)亦獲戾京師,適與兄同繫獄,入則抱其兄痛泣。既而伯熙先出,遂得疾甚,藥莫療”。[34]除沈茂外,已知卒歲的沈森、沈莊等壽數不永,恐怕正是經常心神不寧的結果。除外,洪武初年,沈氏還曾被“籍沒”過家產,這可能就是“沈萬三”一度流放的同時責罰。陳元龍《格致鏡原》卷三六〈古漆器〉:“元朝時,富家不限年月做造漆,堅而人物細可愛。洪武初,抄沒蘇人沈萬三家,條凳、椅桌、螺鈿,剔紅最妙,六科各衙門猶有存者”。[35]
儘管遭到“查抄”,截至洪武二十五年前,沈氏家族的財富依然如故。這大概是:卻緣找不到真正理由,又須利用其繳稅任役,事後又再三地予以“赦免”和“退還”。《弘治吳江縣誌》卷七:“洪武二十三年,先侍郎(莫禮)賜告歸省,乃過訪焉。其家屏去金銀器皿,以刻絲作鋪筵,設紫定器十二卓,每卓設羊脂玉二枚,長尺餘,闊寸許,中有溝道,所以置筯,否則筯汙刻絲作故也。行酒用白瑪瑙盤,其斑紋乃紫葡萄一枝,五猿採之,謂之五猿爭果,以爲至寶”。[36]俗話云:“爲富不仁”;不過,至少在洪武中,在官員的眼裏,沈氏乃是“守法”的榜樣。《宋文憲集》卷三四〈夏宗顯新壙志〉:“國朝有天下,患吏之病細民,公卿廷議以爲:吏他郡人與民情不孚,又多蔽於黠胥宿豪,民受其病固無怪。莫若立鉅室之見信於民者爲長,使主細民土田之稅,而轉輸於官。於是,以鉅室爲糧長。大者督糧萬石,小者數千石。制定而弊復生,以法繩之,卒莫能禁。是時,惟蘇之沈氏以奉法稱,天子親召與語,賜之酒食,時減免其田賦,名聞四方”。[37]當此時,家族的風貌也有了明顯的改變。沈茂一支,《半軒集》卷三〈清安堂記〉稱:“几席既安,子、婦、孫、曽秩焉序進,問興居,奉甘毳,怡怡翼翼,四世一堂。周旋而下上,所謂禮法之家,益將求夫庶幾焉”。[38]

沈氏一族遭受最大的打擊,發生在洪武二十六年。《弘治吳江縣誌》卷一二:“吳江有陳某者,同里鎮人。洪武中,爲序班。一子呆戇無取,妻梁氏,國色也,且知書善吟。時沈萬三贅婿顧學文,同邑周莊人,知而慕之。乃厚賂惡少數人,誘其夫晝夜飲博,計囑賣婆持異樣首飾,往貨于梁。梁雖酷愛,而以無力償價辭。賣婆示以顧意,謂少年俊美,德性溫良。娘子若肯相容,更有美於此者。梁笑而無言,竟以手柬答之。顧即酬以詩章,遂成私約。時序班有兄號陳縮頭者知之,乃諭意稚子,日造其室嬉焉。顧適以詩寄至,以松月圖書署尾。梁覽畢,撦成紙撚置燈檠下,隨被稚子竊去,縮頭補輳成幅,封寄序班,以沈思以爲辱及門戶。乃洪武二十六年春,適梁國公藍玉坐事在拏,序班從旁面奏:臣本縣二十九都正糧長顧學文出備錢糧,通藍謀逆,見在勾欄某倡家宿歇。詔捕之,果於倡家獲焉”。“連及其父常、弟學禮、學敬,妻族沈旺、沈德全、沈昌年、沈文規、沈文矩、沈文衡、沈文學、沈文載、沈海凡{八}[九]人,皆萬三子、孫。顧又指其仇殷予玉等七十二家。其七十二家之中,又各互相扳指莫阿定、莫實、張璹、侍郎莫禮、員外郎張瑾、主事李鼎、崔齡、徐衍等不下千家。由此,黨禍大起,蔓延天下,俱受極刑。至三十一年方熄,梁亦被父逼令縊死”。[39]
沈氏罹禍的成員,沈旺、沈德全、沈海、沈文規(綖)、沈文矩(程)等五人在族中的血緣關係,已見前文。不過,必須指出:沈氏牽涉“逆案”雖由被人報怨“誣告”而起,其與首犯藍玉存在著關係卻是完全可信的。因爲“入館”藍府的教書先生也正是曾在沈府授課、不久亦因是案被殺的王行,而供狀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