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关于沈荩与“沈荩案”若
 沈萬三 的真實家世及傳
最新热门    
 
“沈萬三”的真實家世及傳奇

时间:2009-7-24 13:48:42  来源:不详
戰不和,糧竟不至”。[62]
謹據前文引證,業已勾勒出以長洲沈氏家族的早期輪廓:身世微薄、遷居長洲的沈祐以務農爲業,其子沈富、沈貴既承父業,又在同縣陸德原家爲“經紀人”,襄助經營。陸德原死後,由其長女婿徐孟達代爲主持。徐孟達英年早逝,又值至正中紅巾軍兵起,爲避免緣富被戮的橫禍,陸德原年輕的兒子陸頤孫遂效仿其岳父倪瓚,將他的財産“轉贈”沈富等人,從而使之跨入浙西“富豪”行列。逮至張士誠覆滅,爲博取新朝的歡心,沈富不吝資財,貢寶納糧,結果反而遭致明太祖的嫉恨,而被一度流放。沈富死後,其子沈茂、沈旺連帶其弟沈貴之子沈德昌、沈漢傑分爲四支,繁衍出數量衆多的成員,分別棲居於長洲的尹山市、周莊鎮等地。由於朝廷相關政策的執行,擔任著“糧長”職務的沈氏成員,過著戰戰兢兢的日子。逮至洪武末、永樂中,緣二次捲入“逆案”、“反案”,遭到沉重打擊。此後,這個家族不再以“富”聞名,而逐漸轉變爲普通的“縉紳”,甚至還出現了“女學士”。《歷代詩話》卷七四:“吳旦生(景旭)曰:沈氏瓊蓮,字瑩中,世傳沈萬三之後。有廷禮父子皆仕于朝,因得通籍掖庭爲女學士。其作宮詞云:中使傳宣光祿宴,內家學士作新除。又云:明窗棐几淨爐薫,閑閱仙書小篆文。又云:水風涼好朝西坐,專把書經教小王”。[63]
在相關“沈萬三”的專題研究作品中,數年前發表的顧誠先生〈沈萬三及其家族事迹考〉一文,可稱是其中的傑出者。該文首次引用“沈漢傑”、“沈伯熙(莊)”、“沈榮甫”等人的墓誌,且有相當的篇幅涉及“在沈家任門館先生”的“王行”之生平,字詞金石,鏗然有聲。可是,除了沈萬三死於明前的結論過於“想當然”外,還存在著將“同字異人”作“同字同人”的問題:“沈達卿在元末明初蘇州文人中頗有名氣,著名詩人高啓有〈寄沈達卿校理〉詩,楊基也有〈雨中懷沈達卿、茂卿〉詩”。[64]實際上,所稱“沈達卿校理”別有其人。《高太史集》卷一三〈寄沈達卿校理〉:“風雨清明後,春寒未裌衣。閉門聽鳥盡,入寺看花稀。獨酌愁難去,相思夢欲飛。艱難宜數見,何事卻長違”?[65]陳基《夷白齋稿》卷三○〈六柳莊記〉:“檇李(嘉興)沈君達卿,起家儒林,敭歴臺、省,由丞相掾擢拜南行臺監察御史,尋執法行中書為理官”。[66]《眉庵集》卷八〈雨中懷沈逹卿、茂卿〉:“立春一月二十日,江鷗野鶩飛滿池。杏花差白淨洗面,楊柳半青爭畫眉。沈郎多病徴未起,王孫不歸吁可悲。南周山頭養親好,贈以金盤五色芝”。[67]根據字面的意思:“達卿、茂卿”二人,一宦遊“不歸”,一辟徴“未起”,無論何者,都與沈萬三家族的“同字”之人無關。
猶應提到:向以學識自負的余秋雨先生,曾在散文〈江南小鎮〉中鋪張了許多“風牛馬不相及”的推測和情感。諸如:“不管怎麽說,沈萬山算得上那個時代既精於田産管理、又善於開發商業資本的經貿實踐家。有人說他主要得力於貿易,包括與海外的貿易,雖還沒有極爲充分的材料佐證,我卻是比較相信的。周莊雖小,卻是貼近運河、長江和黃浦江,從這裏出發的船隻可以毫無阻礙地借運河而通南北,借長江而通東西”。“中國十四世紀傑出的理財大師沒有能夠回來,他長枷鐵鐐南行萬里,最終客死戍所(雲南)”。[68]殊不知與其說“沈萬三”是位大商人,不如說是位大地主;因爲在他“發迹”的年代,猶如陳高華先生於〈沈萬三與藍玉黨案〉文中所说:“元、明之際,社會動蕩,兵亂頻仍,大規模海外貿易很難進行。入明以後,朱元璋很快便實行禁海政策,不許百姓出海貿易,走私是海外貿易的惟一途徑。沈萬三所居周莊,位於長江口內,離海甚遠,要想出海走私,很容易被發現捕捉。因此,沈萬三經營海外貿易,揆之當時情況,是講不通的”。[69]至於“沈萬三”之流放雲南,更是不可能的事情。明軍克復雲南全境,乃在洪武十四年;[70]其時,這位“豪富”早已不在人世。

Shen Wansan’s Real Extraction and Fancied Stories

Abstract: Shen Wansan famous for one of the richest in Suzhou and his pedigree have been taken delight in talking by litterateurs and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