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孔子的家庭出身问题新探
流亡:“谋食”、“谋道
重孔子轻管仲是中国历史
《论语》·《论语》类文
“孔子”乎?“卜子”乎
《孔子家语·颜回》篇与
試析上博楚簡《孔子詩論
论上博《孔子诗论》竹简
上博楚简《孔子诗论》释
历史实践是评判孔子学说
最新热门    
 
“孔子曰詩無離志樂無離情文無離言”句跋

时间:2009-7-24 13:48:57  来源:不详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業已出版,其一為《孔子詩論》,經整理者研究,編排在第一枚簡者,就簡序言,應無再作改動之疑矣。整理者云:「本篇與《子羔》篇及《魯邦大旱》篇的字形、簡之長度,兩端之形狀,都是一致的,一個可以選擇的整理方案是列為同一卷」,1又濮茅左云:「《子羔》篇主體是子羔、孔子,文章為問答形式,談論王天下的道理,最後一句:『……行此,吾其有不王乎?』接《孔子詩論》篇,並與《孔子詩論》篇同簡。」2則第一枚簡小墨釘點前之文字「行此者,其(豈)有不王乎」,當屬前讀,為《子羔》篇之文,不屬於《孔子詩論》之文本。  
第一枚簡文云:「行此者,其有不王乎■孔子曰:詩無離志,樂無離情,文無離言。」上下殘斷,顯有缺字,已無可考。下就有疑問之文字言。「其」,「豈」也,性質、地位若《孟子·滕文公上》「吾聞夷子墨者,墨之治喪也,以薄為其道也,夷子思以易天下,豈以為非是而不貴也」、《戰國策·策三》「子常宣言代我相秦,豈有此乎」之「豈」字,故疑可讀為「豈」。3「孔子」,讀原本聚訟紛紜,有「孔子」、「卜子」、「子上」之諸讀,4今依《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整理者之說明,舉出四種「孔子」二字合文之寫法,5則讀為「孔子」是也。「離」,濮茅左讀「泯」,李學勤讀「隱」,饒宗頤、范毓周、廖名春讀「吝」,6整理者讀為「離」,引證論音平實可從。7「言」,朱淵讀「音」,8蓋受《毛詩序》或《禮記·樂記》之影響,《詩大序》云:「情發於聲,聲成文謂之音。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乘。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9殆受「聲成文謂之音」影響,故解為「音」。案,古「舌」、「言」、「音」三字渾言之則甚無區別,析言之則各自有別,依上下文詞例,此處疑應讀為「言」,說可參下文。整體言之,原整理者之釋讀可從,就此枚簡言,後之改讀,多不可信。 
     整句話之意義,馬承源解為:「賦詩必須有自己的意向,作樂必須有自己的道德感情,寫文章必須直言。」10廖名春解為:「『詩亡吝志』,就是說《詩經》沒有貪吝之志。『樂』當指配《詩》之樂,『樂亡吝情』,是說配《詩》之樂沒有貪吝之情。『文』當指《詩經》之文辭,『文亡吝言』,是說《詩經》之文辭沒有貪吝之言。……先秦儒家有重義輕利的傳統,論詩、論樂、論文提倡道德原則,說詩不能有貪吝之志,樂不能有貪吝之情,文不能有貪吝之言,是完全可能的。」1案,說或未至深處,或難離鄙背。
     今析言之,「詩」之實質,志意也,藏於內而不可見,故簡文云「詩無離志」;詩之形式,樂聲與文字也,樂音與文字為歌之組織,歌詠之,使藏內之志發於外,故簡文云「樂無離情,文無離言」。渾言之,則不妨舉其一以賅其二三,或舉其一二以賅其三,統言之則為「詩」也。至若文獻上之具體意義,則尚需視詞例之實際而定。故詩之要件有三,一曰意志,所欲之志也。二曰樂音,配樂歌詠,聲音調和,2以發中心喜怒哀樂之情。三曰文字,凡字詞之組合、草木蟲魚鳥獸之名、及一切事物,皆可謂也。合此三事,謂之「詩」。茲就古代典籍中之「志」、「樂」、「文」,析言條列如下,以利說明:
(一)志
1.《尚書·舜典》:「詩言志。」《史記‧五帝本紀》:「詩言意。」3 
2.《左傳·襄公二十七年》:「請皆賦,以卒君貺,武亦以觀七子之志。」(杜注:詩以言志。) 
3.《左傳·昭公十六年》:「宣子曰,二三君子請皆賦,起亦以知鄭志。」(杜注:詩言志也。)4 
4.《禮記·樂記》:「詩言其志也。」 
5.《禮記·孔子閒居》:「孔子曰:志之所至,詩亦至焉。」(鄭注:志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