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告别革命论”史学批判
唯革命论”史学批判
“五四”时期的中国史坛
钱穆的历史本体“心性论
再论戊戌维新的历史意义
“本体论”源流考(近代
“本体论”源流考(古代
“唐宋变革论”若干问题
论“刘氏主吉”——隋末
论“李氏将兴”———隋
最新热门    
 
再论“五行”与“聖智”

时间:2009-7-24 13:49:05  来源:不详
清人戴东原的《孟子字义疏证》倒是有天才的体悟,其《法象论》曰:

是故生生者仁,条理者礼,断决者义,藏主者智,智通仁发而秉中和谓之聖;聖合天,是谓无妄。无妄之于百物生生,至贵者仁。是故仁得则父子亲,礼得则亲疏上下之分尽,义得则百事正,藏于智则天地万物为量,归于无妄则聖人之事。

这段解释易象的文字,又被他加以发挥,收入《原善上》,足见作者的重视和喜好。其中,戴震强调生生者为仁,生生而有条理为礼与义,“得乎生生者谓之仁,得乎条理者谓之智。至仁必易,大智必简,仁智而道义出于斯矣。”(《原善上》)戴震在这里的确是对“仁、义、礼、智、聖”五行的阐发。把“聖”界定为“仁智中和”,“智通仁发而秉中和”,是相当精粹的。其《原善中》对于“聖智”的体会极深:

天之道施,地之道受;施,故遍物也;受,故不有也。魄之谓灵,魂之谓神;灵也者明聪,神也者睿聖;明聪睿聖,天德矣。心之精爽以和,知明聪睿聖,则神明一于中正,事至而心应之者,胥事至而以道义应,天德之知也。是故人也者,天地至盛之徵也,惟聖人然后尽其盛。

戴震在这里是以宋明理学家的话语来解读“天德”和“天德之知”的。其实,“天德之知”正是“聖智”。宋明学术对于“德性之知”与“闻见之知”的讨论是可以参证的。

综上所述,从《荀子》、《中庸》,特别是《孟子》与《孟子字义疏证》中,我们找到了有关“聪明聖智”与上达“天德”及“天德之知”的材料,这对我们理解思孟五行之本旨极有帮助。要言之,“聖”、“聖智”与聪明有关。“聖智”是一种“神明”, 是聖哲对天道、天德的体悟。“聖”有化成天下的力量,“聖智”则有鬼斧神工、神妙莫测的功能。“聖智”与一般伦理分辨之“智”(“仁、义、礼、智、信”的“智”)不一样,更不能等同于感知、认知或知识之“知”。当然,“聖智”是一种感通,是一种体知,必然与身体、容貌、闻见、聪明有关,但不能等同于感性或理性之知。对于“智”,我们需要梳理层次;对于“聖智”,我们不能把它下降到知识论的方面或者伦理学的方面来理解。

刘信芳先生把“聖知”解释为知识。他说:“闻见是人的感觉,聪明是人的能力,聖知是人的知识。”[6] 刘著以主客体之间的认识论来解读《五行》和“聖智”,似有未妥。实际上,“聖智”是对本体的体悟,是对超越天道的冥契。这不是知识论涵盖得了的。

三、聖智与德聖

拙文《发微》指出:“‘聖人’是理想人格,‘聖德’是超越之境,‘聖智’是神契之知。现实人与聖人之间有时空的阻隔,不能用‘目’见,只能凭‘耳’听,凭心灵来感通,此亦即天人相通。”又说:“‘聖之思’是以耳听闻古乐、传闻和应对言语之后的反思,即通过口传、心传,对身以载道的圣人气象予以体认。这种聖听、聖思,是对于超越天道的谛听和冥契,是一种精神性的直觉体验,是心灵感应。正因为它带有神性的意味,故而曰‘聖之思也轻’,有如气一样轻盈。”[7] 聖智、玉音,表示人心与天道的贯通、感应。

 <<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