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试论耶律楚材在蒙元时期
中国再婚制度的历史沿革
中国改革:历史与伦理的
文化专横与历史污秽——
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轨迹
世界霸权与印度洋(1) ─
世界霸权与印度洋(2) ─
欧洲历史格局变迁和欧盟
科举学:考试历史的现实
对欧洲扩张历史的再思考
最新热门    
 
新历史主义·后现代主义·历史真实

时间:2009-7-24 13:49:56  来源:不详
对于托马斯·莫尔以及他的《乌托邦》的分析。但从以上的叙述我们已经足以看出,新历史主义的文化批评和文学批评的目的显然不是回归到历史,而只是提供又一种对于历史的阐释。包括格林布拉特在内的新历史主义批评的理论家们,其实也都明白无误地承认了这一事实,但是它又不能消除人们心头所留下的印象,人们总以为它所提供的阐释就是一种历史的真实。这样一种新的神话究竟是怎样造成的呢?要说原因,其中之一就是“历史的文本化”。

  在以上有关托马斯·莫尔及其著作的论述中,格林布拉特本人并没有提供任何新的史实。他心目中莫尔的形象,出自威廉·罗帕(William Roper)的《托马斯·莫尔爵士传》,此书经过理查德·S·西尔维斯特(Richard S.Sylvester)和戴维斯·P·哈定(Davis P.Harding)的编辑加工后再版;西尔维斯特曾撰文讨论莫尔在其早期著作中的形象问题,对格林布拉特影响至深;著名心理批评家戴维·布莱奇(David Bleich)曾对莫尔的著作与其幼年状况的关系进行过精神分析学研究,这也对格林布拉特产生直接的影响。格林布拉特对《乌托邦》中“曲言修辞法”的分析,借鉴于伊丽莎白·麦卡琴(ElizabethMcCutcheon);他对《乌托邦》中叙述断裂的分析,又得益于路易·马林(Louis Marin);甚至于他对霍尔拜因的名画“外交家”的分析,也是在玛丽·F·S·赫维(Mary F. S. Hervey)关于霍尔拜因的“外交家”的专著基础之上进行的。这样看来,格林布拉特的独创性又在哪里呢?他的独创性就在于他出人意外地把以上所有的文本巧妙地缝合在一起,提出一种全新的见解,从一定意义上说也许丰富了我们对于托马斯·莫尔的认识。格林布拉特的聪明实在令人赞叹不已,但我们不可忘记:他所勾画的托马斯·莫尔的形象,只不过是用文本拼贴而成的又一个文本。

   历史纪实还是文学虚构:对于海登·怀特的反思

  现在,再让我们回到伊丽莎白·福克斯--杰诺韦塞对于新历史主义的批评上来。她这篇论文,集中反映了西方学界两种不同历史观的激烈争论,而这一争论现已远远超出史学的范畴。正如她所说,横跨历史和文学两个领域的一些学科,例如美国学(American Studies),现在也正受到严厉的攻击。这场争论的焦点,从另一个角度看,则是文学理论是否应当介入历史写作的问题。对此,福克斯—杰诺韦塞曾有这样的归纳:“即使再不确切,我们仍然用历史来指代我们心目中所想象的那些曾经实实在在发生于过去的事情,以及具体作家在撰写它们时所采用的方法。而当代的批评家们却不适当地认为,历史只是历史学家描述过去的方式,至于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他们则不管,他们认为历史主要是由一套文本及释读这些文本的策略组成的。”[13]福克斯—杰诺韦塞在论文中作了一条注,明确点出了她所批评的是美国加州大学著名史学理论家海登·怀特(Hayden White),以及他的《历史: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Metahistory:The Historical Imagi nation in Nineteenth-Century Europe,1973)中提出的后结构主义的历史观。

  从70年代起,海登·怀特就从历史史实的研究中抽出身来,上升到“元历史”(metahistory)、即讨论历史话语的层面,探讨什么是历史话语的本质,历史话语与文学话语如何相互转换等一系列史学理论问题。继《元历史》之后,他又撰写了《话语转喻论》(Tropics ofDiscourse,1978)等论著和论文,跻身于史学界的大讨论。由于他从“文本”的写作和阐释的角度看待“历史”,他的著述在史学界引起极大的争议。然而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他这套后结构主义的史学理论,不想竟成了文学批评理论界、尤其是从事文化批评的学者的必读经典。

  怀特的历史观首先包括对于所谓“历史”的重新定义。他认为一般人们将“历史”视为“关于过去的事情”是偏颇的,历史学家真正关心的是某种“能够有意义地加以讨论”的“过去”;“过去性”并不一定是历史的属性,或不是历史的全部属性,因为任何人文学科其实都要考察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