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美国史学界关于对日使用
顾颉刚与《当代中国史学
百年西方军事战略思想回
试论中西方上古社会的平
对后文革时期中国近代史
“告别革命论”史学批判
唯革命论”史学批判
布罗代尔史学思想新论
遗华日侨问题的历史学思
没有过去的史学危机
最新热门    
 
西方史学界关于中西比较研究的新思维

时间:2009-7-24 13:49:56  来源:不详
-18世纪而言,中国经济繁荣也许领先于世界,至少不逊于欧洲。但认为中国是世界经济中心则缺乏实证。弗兰克的主要依据是欧洲用得自拉丁美洲的白银购买中国的茶、丝绸、瓷器等,以至17、18世纪世界生产的白银约有半数流入中国,因而他的书在出中文版时改称《白银资本》。这个论据是难以服人的。我曾对白银问题作过一些研究吴承明:《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30-233,275-287页。。据我看,弗氏对实际流入中国的白银估计偏高。并且,这时期中国吸纳的外国白银只是供国内货币和银饰之用,中国并未实行重商主义,流入的大量白银没有像欧洲那样引起物价革命,也没有大量转化为资本。还有,最大量的白银流入是在18世纪后期,占两个世纪流入总量的一半以上,而据弗氏说,这时亚洲经济已进入衰落,中国也面临着急剧的失序了。二、中西比较研究

这个时期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为什么欧洲首先发生工业革命,进入现代化社会,而中国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单批判欧洲中心论无济于事,还是要切切实实对中西经济作比较研究。麦迪森、王国斌、彭慕兰都是把重点放在比较研究上。比较研究一般有两个方面:一是比较双方的人口、资源、生产水平、消费水平和生活状况,哪方更富裕些。一是制度性比较,即双方政府,经济组织、社会精英等的作用,哪方更先进些。这种比较的困难在于中西的文化和价值观不同,没有一个共同的评价标准,没有一个综合的指标。麦迪森的《中国经济的长远未来》是用GDP来衡量,这是个很好的客观标准。但在18世纪以前,无论中国或欧洲的GDP都无法精确计算,麦氏自己也说这只是guestimate(美俚语瞎猜)。事实上,他对代GDP的增长估价甚高,而对1280-1820年的估计则是以人均产值不变的假设为基础的,也就是明清经济停滞的观点。1947年他的著作正式发行前,麦迪森曾来华讲述,我作为评论员之一,曾指出这一点。不过,他的著作主要是讲1952年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GDP,那是无可非议的。王国斌的《转变的中国一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在比较研究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上都有重大突破。过去,西方学者多半是以欧洲的经验为标准,考察中国缺少了什么,或者多了什么阻力,以至没有发生工业革命。这就把欧洲的经验作为一种普遍的模式,各国工业化过程都要走欧洲同一道路。王国斌批判了这种决定论或逻辑实证论的历史观,指出欧洲的工业革命正像发现新大陆(工业革命最重要的条件)一样,并不是历史的必然,毋宁是带有偶然性的事件。于是,他提出另一种比较研究的思路,即一方面以欧洲的经验来评价中国的历史,另方面以中国的经验来评价欧洲发生的事情。通过比较主体与客体的转换,创立新的历史观。[13]这也就是从具体历史过程(而非抽象模式)的特殊性中找出普遍性的东西。

经过对中国和欧洲农业发展的比较研究(这是主要的),并17世纪中国农村工业和欧洲"原始工业化"的比较研究,王国斌得出双方有很多相似性的结论。而最根本的相似即双方的经济发展都是从属于斯密型动力,即通过市场实现分工和专业化推动经济缓慢增长。斯密型增长有个理论上的极限,即因人口增加而土地资源有限,终致陷入马尔萨斯危机。他认为,18世纪中国和欧洲,尤其在双方的核心区即长江下游和英格兰,双方都已面临但并未达到马尔萨斯危机。而正在这时,欧洲因发现新大陆而扩大了资源的基础,这远胜于中国开发边疆所能扩大的资源基础。同时欧洲空前地大量开发矿产能源,突破了对有机能源的限制,并导致工业机械化。于是,欧洲走向以城市工业或工业资本主义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与中国仍保持斯密型动力的缓慢增长分道扬镳。可见,王国斌是以经济发展动力为综合指标进行比较研究的。
在我受托为王国斌的《转变的中国》中文版作《序》的时候[14],他还没有增写他书的最后一章。在他重写的题名"比较史学与社会理论"的这一章里,他进一步发挥了比较史学不仅是比较异,而且要比较同,要由历史经验的特殊性去发现实际存在的普遍性的理论。这实际上是改造了新康德主义的历史观,解决了长期争论的历史有没有普遍规律的问题。在这一章中,他还以专节提出"前瞻性分析"与"回顾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常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多是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即就已发生的事情,回溯其发生的条件和原因。这种分析法的好处是,人总是据其所处的时代回溯历史,每一时代的回溯都会给历史以新的意义。而这种方法的最大毛病是会出现目的论或先验论,把后来发生的事情当作必然的或"应当如此"的事情。认为工业革命是欧洲文化特殊性的结果就是这样来的。前瞻性分析是一种开放性思维,是在某一时间点上,例如18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