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1992年以来“红卫兵”研
1905年前后的科举废止、
1905:终结的一年
“双百”方针1957年被中
九·一八事变后南京国民
建国初期的政府与私营工
钱穆与科学史学之离合关
试论19世纪中期清朝军队
1962:中国对外政策“左
1949年以来中国乡村政权
最新热门    
 
1990年代《美国历史评论》的中国研究

时间:2009-7-24 13:49:59  来源:不详
不但男女之间的尊卑界线不可逾越,长期处于社会主导地位的男性之间同样如此。论坛的研究结果显示,中国传统社会中男性的主要活动区域无不按照君臣、父子、男女、长幼的等级秩序组织.只要男性群体不逾越等级制度的界限,儒家知识分子和政府不仅会不加干涉,而且还会以法律和其他强制手段对其长久存在提供庇护。而基于纯粹友谊之上的男人之间的关系则为儒家思想所反对和压制,也不会得到政府的认可。
 

   结束语
    本文所考察的文章涵盖了20世纪的最后十年。天朝观念及其所依据的儒家思想的无处不在是贯穿这些文章的主要线索。在我们目前所关注的历史学家的眼中,儒家思维模式左右着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发展。它不仅使中国早期的民族主义运动和近代外交充满幻想成分,而且还使中国社会一一甚至男性社会——等级森严。它虽然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但其所引发的维新运动却预示了中国以开放心态争取新生的必由之路。
    除此之外,《美国历史评论》近十年来所发表的中国研究文童还反映出了某些新的动向:其一,中国研究文章的意识形态色彩继续淡化。在冷战结束之前.美国历史学家的中国研究总是被中美意识形态上的差异所困扰。就连费正清这样的资深汉学家都未能幸免。[12]尽管本文所关注的历史学家也不时地谈及中国的政治制度,但一般都显得较为温和井能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加以对待。意识形态淡化的另一标志是对很多历史事件的分析比较公正客观。例如,韦利一科恩在探究18世纪末中国再次闭关锁国的根源时.就没有片面责备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韦利一科恩认为,“18世纪末期,中国与西方关系出现裂痕,责任并不全在中国一方”,欧洲教会的内讧导致对中国持较为友好态度的耶稣会的失利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1](p1528)至于路易斯对香港问题的研究,虽然我们在上文强调了他将中国的立场归结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结果,但其主要精力还是放在了对英国政府和香港历任总督政策的剖析方面。其次,这些文章体现了美国的中国研究中文化研究趋势的加强。文化研究以注重考察现实社会中的价值观念为特征。价值观念体现于社会的意义模式,生活方式和社会语言都是重要的意义模式。[13](P33)美国历史学家给予极大关注的儒家思想本身就是一套缜密的价值体系。杜阿拉、卡尔、沃尔德伦三人的文章则从解读特定历史时期社会语言中的关键词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人手,为我们展示了以前鲜为人知的历史片断。杜阿拉和卡尔以“亚细亚”和“亚洲”两词在中国的接受和使用情形为线索,论证了被传统思想束缚的近代中国在面对西方列强时的无奈和无助心理。沃尔德伦则通过分析“军阀”一词的渊源,将读者引入了中国20世纪初的政治争论之中。至于社会生活方式,整个“中国历史中的性别与男性”论坛都是围绕其展开的。然而。“中国历史中的性别与男性”论坛更大的意义在于,它将美国最新的性别理论引入了中国问题研究。美国开展女权主义和妇女史研究已有时日,对妇女问题的研究不仅使性别研究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而且还激起了人们对男性研究的巨大兴趣。美国学者布赖斯.特雷斯特(Bryce Traister)在2000年的一篇文章中宣布,现在已经到了“将男性重新置于……学术文化批评的中心位置”的时候了。[14](P276)特雷斯特所表述的并不是一种孤立的观点,而是体现了美国学术界对过于注重女性问题的性别研究的反思。这种新的性别研究模式显然也影响了美国的中国研究,因为苏珊·曼在其文章一开始就说明了组织此次论坛的根本原因:男性史研究尽管已在欧美广泛流行,但并未引起中国研究领域的注意。曼因此相信,“本论坛的文章是英语中国史学家第一次将性别作为分析范畴以考察男性社会关系的合作尝试”。[8]将男性作为一个单独的研究领域必将给中国研究提出新的课题和挑战。
然而,近十年来美国历史学家对中国的研究仍然有着明显的局限性。其中较为突出的缺陷有二。第一,他们的研究视野似有狭窄之嫌。他们不仅将研究的时间跨度限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而且他们对于中国历史问题的解释也集中在一条线索,即儒家思想。第二,美国史学界乃至美国整个人文学术界近来极其盛行的跨国比较研究模式并未在中国研究中体现出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颖的学术观点的涌现。当然,我们不能因此而否认美国历史学家的中国研究对于我们了解美国人的中国观具有参照意义。
 
参考文献: 


[2][法]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两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