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二十世纪中国史学理论的
最新热门    
 
“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知识论命题

时间:2009-7-24 13:50:19  来源:不详
英时就在近来的著作中,将陈寅恪的《柳如是别传》"和小说相提并论",认为陈氏藉以重建以柳如是为核心的那个人间世界的主要资源,不是"考据的功夫",而是"历史的想像力",而且,"史家的想像和小说家的想像是极其相似的"。[15](p245)早在那些极端的后现代主义者论证"历史文本"也是"文学虚构"之前很久,顾颉刚就将后人关于中国上古史的记载看作是与"歌谣"、"戏剧"、"神话"等差不多的东西了。

  1924年,顾先生在《我的研究古史的计划》中坦言:"老实说,我所以敢大胆怀疑古史,实因从前看了二年戏,聚了一年歌谣,得到一点民俗学的意味的缘故。"[4](p214)"看了二年戏",使顾颉刚认识了"故事的性质与格局,知道虽是无稽之谈原也有它的无稽的法则"。[4](p22)例如,看了"八仙"的结合,即可说明《尧典》九官的结合;看了薛仁贵、薛平贵的化名,即可说明伯翳、伯益的化名;看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即可说明伊尹周公的足智多谋;看了曹操秦桧的穷凶极恶,即可说明桀纣的穷凶极恶;看了何仙姑的为武平人,又为歙人,又为零陵人,孟姜女的杞人,又为同官人,又为澧州人,又为华亭人,即可说明舜的为东夷人,又为冀州人,舜妻为都于平阳的尧女,又为湘夫人,又为三身之国的母亲。这都使顾颉刚看到了有关古史记载的文学本质。[4](p272-273)又如"戏中人的好坏是最容易知道的,因为只要看了他们的脸子和鼻子就行",而"从古书中分别好人坏人却和看戏一样的容易,因为它是处处从好坏上着眼描写的"。因此,只要我们像看戏曲文学一样,"用了角色的眼光去看古史中的人物,便可以明白尧舜们和桀纣们所以成了两极端的品性,做出两极端的行为的缘故,也就可以领略他们所受的颂誉和底毁的积累的层次。"换句话说,对待有关尧舜桀纣们的文献记载,我们若是"用了史实的眼光去看,实是无一处不谬;但若用了故事的眼光看时,便无一处不合了。……只因我触了这一个机,所以骤然得到一种新的眼光,对于古史有了特殊的了解了"。[4](p41)为了进一步坐实这里的见解,顾又写出《纣恶七十事的发生次第》一文,专门论证纣所身被的恶名和所做的恶事是怎样一步步"愈放愈大"和"愈积愈多"的。然后他断定:希望大家将文献上关于纣的记载"当作《徐文长故事》一类书看,知道古代的史实完全无异于现代的传说,天下的暴虐归于纣与天下的尖刻归于徐文长是一样的,纣和桀的相像与徐文长和杨状元的相像是一样的"。[5](p92)"可见研究古史也尽可以应用研究故事的方法"。[4](《自序》,p40)在顾颉刚看来,民间传唱的歌谣也同样有助于他理解"古史"。当他1918年汇集了200多首歌谣并研究了一番后发现,"歌谣也和小说戏剧中的故事一样会得到随时随地的变化"。如"同是一首歌,两个人唱着便有不同。就是一个人唱的歌也许有把一首分成大同小异的两首的",而且有的歌还因"形式的改变以至连意义也随着改变了"的。[4](《自序》,p39)他由此悟到"古史"也类似于这种随时随地变迁中的"歌谣"。对启发顾颉刚看到"古史的真相"影响最大的事件看来是他对"孟姜女故事"演变所作的考察。这个民间传说从最初的"却君郊弔",后来变为"善哭其夫",后来变为"哭夫崩城",最后变为"万里寻夫",与古史的"变化情状"如出一辙。和"古史"一样,它也顺遂"文化中心的迁流"而更动,承"各地的时势和风俗的改变而改变",凭"民众的情感和想象而发展"。而且后出的人性化版本,也像"没有神话意味的古史"一样,是经过史家或文人之笔从神话中"筛滤出来的,犹如禹由传说中的神变为古史中的王。"[4](《自序》,p68-70;p273);[7](p179)顾颉刚认为,从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中,"可历历看出传说中的故事的真相,而不至再为学者们编定的古史所迷误,"[4](p70)古史中"向来万想不通的地方想通"了,遂"处处发见出它们的故事性,所以我敢大胆打破旧有的古史系统。""从此以后,我对于古史的主要观点",就"不在它的真相而在它的变化"了。[4](p273)"不立一真,惟穷流变"的治史主张由此导出。既然已将"古史"看作是"虚构"的故事文本,还有什么"真"可立呢?事情尚不止此。

  顾颉刚不但认为"古史"难以征信,"近史"也有同样的问题,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中国的古史"固然"全是一篇糊涂账",[4](p187)而"近代的史籍,近人的传记也莫不是和古书古史一样的糊涂"。顾颉刚是以《宋史·郑樵传》为例谈这个问题的:当他用《宋史》之外各书中记述的郑樵事实与《宋史》合看时,发现《宋史》中的话"几乎没有一句可信"。这种向来不会发生问题的事情,经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