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论宋人长编体当代史的崛
宋代史学与长编法
长编溯源司马光长编法解
最新热门    
 
长编溯源:司马光长编法解析

时间:2009-7-24 13:50:26  来源:不详
目既成,乃修长编。唐三百年,范祖禹实掌之。光谓祖禹,《长编》宁失于繁,无失于略。今唐纪取祖禹之六百卷,删为八十卷是也。”刘道原字羲仲,作《通鉴问疑》,亦云:“先人在书局,止类事迹,勒成长编。其是非予夺之际,一出君实笔削”。司马光创制了长编法,但在司马光那里,长编法仅仅是一个编纂程序,其长编也只是对原始资料进行初步整理和加工的编年史初稿,需要作最后的删修定稿,方可成就规范的编年史。到了南宋,李焘、李心传、徐梦莘等则有意识地将长编法独立出来,使之从一种操作方法、修史的一个环节卓然而为独立的史书体裁——长编体,成就了《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以下简称《要录》)、《三朝北盟会编》(以下简称《会编》)三部长编体当代史名著。总之,司马光创制了长编法,李焘首创了长编体,徐梦莘和李心传完善了长编体。

李焘(1115-1884)是第一位继承司马光长编法而撰成长编体史书的南宋史家,他“网罗收拾,垂四十年”而成的《续资治通鉴长编》起自太祖建宗,止于靖康亡国,详记北宋九朝168年史事,是继司马光之后长编法的最重要实践,第一个创造性地将长编法独立为一种著史体例。李焘明确指出其“篇帙或相倍蓰,则长编之体当然”。对于他的治史大旨而言,长编体的体制是非常适宜和恰当的。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所谓“三朝”是指宋徽宗、宋钦宗和宋高宗三代;“北盟”是指同北方金朝之和战与交涉,“会编”意为材料汇集。全书分三帙250卷。徐梦莘也采用了编年体,而且是长编体,并尽量保存原始文献以利他人和后人再度研究。并且,徐梦莘把笔端触及境外,把靖康史放在宋辽金的大空间系统和南北宋交替的时间流中去审视,在纵横交错的时空中去总结历史教训。李心传的长编体《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又称《高宗系年录》)共200卷,专门记载高宗一朝36年史事。李心传《要录》中远承《通鉴》,近学《长编》,发扬光大了《会编》,将长编体推至极致。尽管除了高宗朝《要录》之外,其他各朝(孝宗、光宗、宁宗)“要录”稿不传,但仅从现存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看,就是可以发现他对长编体运用之娴熟。李心传正是遵循了长编法的实录原则,对收集到的近五百种资料,“可削者辨之,可信者存之,可疑者阙之”,从而“集众说之长,酌繁简之中”,使众说汇于一途。这种谨严的“可信”“可削”“可疑”的处理方法,更发展了长编体处理材料的原则,连挑剔的清代乾隆四库馆臣也赞扬说:“故文虽繁而不病其冗,论虽歧而不病其杂,在宋人诸野史(按,野史之说不确)中,最足以资考证……大抵李焘学司马光而或不及光,心传学李焘而无不及焘。”

“文虽繁而不病其冗,论虽歧而不病其杂”的写作效果,是长编体的最大特点。长编体最大的特点就在于收集最丰富的资料,尤其是相互矛盾的资料,加以甄别考辨。如果相互歧异的资料少,则不必采用长编体。宋朝有许多难作定评的大事件。北宋有所谓陈桥兵变、斧声烛影、涪陵之迁、元祐宋后之丧、庆历党议、熙丰变法、元祐更化、宋末党争、海上之盟、靖康之难等;南宋则有建炎复辟、楚齐叛伪、桧专政、主和主战、诬杀岳飞等。这些一代大事,关涉整个当代史的军国大政。各方记载又参差不齐,或略或疏,舛误迭出;或隐约其辞,了无定凭。无论是最原始的起居注、时政纪,还是在不同背景下修成的日历、实录、会要、国史等,无不充满着矛盾歧异,以致实录不实、正史不正,“国史凡几修,是非凡几易”。撰写当代史尽管要使用这些史书,但必须做到明其弊、去其讹、断其疑,尤其要重新审视其是非标准。李焘等的长编体容量大且体式完备,基本上囊括了当代历史的主要文献,本身就是资料渊薮。此外,这些长编体著作用合适的体裁框架了所使用文献。一方面,它们使用各种体裁的历史文献,比如官方史中,国史、实录、日历、会要、时政纪等,体裁就很丰富。国史即正史,属纪传体;会要则有“志”的成分;日历则属编年体。私史中,有的属纪传体,有的属编年体。另一方面,长编体也在编年体的总原则下吸收了纪传体的长处,比如,其叙写人物,于卒年往往简记其生平,很像附传;其叙写政策,往往追叙其来龙去脉,又近乎志,即在行文中熔入了纪传体的成分,弥补了编年体的不足。由此可见,长编法已发展为一种独立体裁。所以他们的“长编”,不是半成品的“通鉴”,而是一种著述,是他们追求的能比较完整表达其史观的史书体裁,从而也就成为完整意义的著作。

长编体源于长编法,长编只是司马光组织编写《通鉴》的一个编纂步骤,成为《通鉴》的史料汇编。长编既是作丛目的直接目的,又是撰写《通鉴》正文的直接依据,在编纂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全书在结构上浑然一体。司马光等先搜集各种记载成丛目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