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可
试论中西方上古社会的平
事不孤起,必有其邻:蒙
“社会史论战”对于唯物
20世纪30年代关于奴隶社
俄罗斯社会转型的历史动
“历史‘重塑’中的得与
评周兴樑《关于近代中国
中国社会经济史面临的挑
晚清中国对西洋医学的社
最新热门    
 
社会学化:历史学的方向——对历史科学“范式”形成、完善的几点思考

时间:2009-7-24 13:50:30  来源:不详
对史学研究队伍的知识结构普遍老化的斥责一并杂合成一曲哀婉历史学“危机”的悲歌。由此引发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学“范式”的种种置疑。

  事实表明,单纯从党性出发对历史学“范式”所作的种种辩护都不足以回答这些疑难;一味简单否定马克思主义历史学“范式”的做法更是庸人的惯态。很明显,如果不深人研究历史学“范式”的结构、功能特征及其相应的评价标准,就无从断定目前的史学是处于“常规发展”时期抑或是“科学革命”时期;就难以彻底排解上述种种“反常”现象,自然也就不能科学地制定历史学发展的总体战略。

  科学学和现代科学哲学研究表明:作为科学理论体系的“范式”具有系统完整性和结构层次性。4一般说来,经验对象、语言、逻辑形式、原理、规律、范畴、概念、基本原理、观念是“范式”由低层到高层的主要系统要素。而这些要素的相互关系、相互关联则构成“范式”的结构。经验对象是第一个层次;各种公理体系的总和是第二个层次;作为总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建构之纲的基本观念、基本原理则构成“范式”的第三个层次,也即最高层次。5一个科学“范式”的完善程度可以从系统要素的丰富性和结构层次的完整性两个方面加以评价。

    若以此标准来审视历史学的“范式”,我们认为,它还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首先,历史科学“范式”的系统要素尚有缺项。

    经验对象、基本观念、基本原理以及相应层次的逻辑形式诸要素在历史学的“范式”中均已具备,这些内容我们在前面已有所述及。然而作为基本观念和基本原理所推演出来的大量具体规律、定理、公理体系尚不具备,相应层次的逻辑形式也属阙如。譬如关于某一社会经济形态典型性与变异性的定理,某一社会经济形态内部各子系统相互作用机制的定理及其规律,以及各子系统内诸要素的界定和概念范畴体系等等都属阙如。“范式”的系统要素不完整突出反映在史学实践上,即每当研究进入具体的中观、微观层次就失去了统一的“范式”依凭,从而表现出种种的“失范”现象。史学界有关具体问题的经常的、众多的争议、歧说互见、相持不下等等就是“失范”现象的典型表现。

    其次,“范式”的结构层次欠完整。

    这显然是与“范式”的系统要素存在缺项密切相关的。既然具体定理、公理、规律体系和相应的范畴、概念体系不具备,那么,历史学“范式”的第二个层次即中间层次自然就出现了断层。这种结构上的断层造成了具体研究,特别是中观研究中理论层次与经验对象层次的脱节或错位,从而使最高层次的基本观念、原理成为抽象的教条,或者使具体的经验对象遇到粗庸的图式化命运。这一点,在建国后我国史学界有关古史分期的长期争议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历史学的“范式”何以会出现系统要素缺项和结构层次缺环这一特征呢?我们认为这主要是历史学“范式”的特定产生机制所造成的。如前所述,历史学“范式”的形式与其“社会学化”是相为表里的。作用于历史学的主体——社会学理论一方面决定了历史学“范式”的社会学特色;同时又决定了这个“范式”的一般社会学特征。而一般社会学对象领域的宏观性和理论形态的抽象性则导致了历史学“范式”在系统要素和结构层次上不完善。因此,不妨这样说,一般社会学变革历史学,使其“社会学化”是革命性的、开创性的;同时也是初步的,而非全面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范式”也只是初创的而非完善的。在此意义上,可以把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在发展中所出现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