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试论耶律楚材在蒙元时期
中国再婚制度的历史沿革
中国改革:历史与伦理的
文化专横与历史污秽——
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轨迹
世界霸权与印度洋(1) ─
世界霸权与印度洋(2) ─
欧洲历史格局变迁和欧盟
科举学:考试历史的现实
对欧洲扩张历史的再思考
最新热门    
 
历史主义与阶级观点

时间:2009-7-24 13:50:32  来源:不详
出来,并且使得这种历史的、发展的观点得到了真正彻底的发挥。唯物史观把历史当作一个虽然是十分复杂、十分矛盾,但却是有规律的自然历史的统一过程来研究,这样就消除了先前一切历史理论所具有的表面性和片面性的缺点,第一次把历史研究放在科学的基础上。

    在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中,究竟怎样去找出它的规律性呢?唯物史观给了我们一条基本线索,这就是阶级斗争的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自从原始公社瓦解以后,历史上发生的一切斗争无非都是各个阶级彼此斗争的多少明显的反映;“而这些阶级的存在以及它们之间的冲突,又为它们的经济状况的发展程度、生产的性质和方式以及由生产所决定的交换的性质和方式所制约”⑤。他们始终从社会划分为阶级和阶级斗争的事实出发,用这个观点去探寻一切重大历史事变的基本原因和决定的动力。恩格斯说得好:“把历史看作一系列的阶级斗争,比起把历史单单归结为生存斗争的差异极少的阶段,就更有内容和深刻得多了。”⑥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彻底摆脱了以往旧的历史理论的形而上学的局限,深深地浸透了历史主义的精神。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中,阶级观点和历史主义是完全一致的、统一的。马克思主义认为,自从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阶级斗争史。“阶级斗争,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⑦。正因为历史发展的客观实际就是如此,所以,是否用阶级斗争的理论和阶级分析的方法来研究历史,也就成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分水岭。马克思主义同时还认为,以阶级斗争为基本线索的历史本身的发展,是一个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每一个阶段,一方面是必然的,对它自己的时代来说,都有存在的理由;另一方面又是暂时的,在新的条件面前,不能不让位于更高的阶段。这样,当马克思主义者谈到必须以无产阶级的观点来分析一切社会历史现象的时候,必然是从具体的历史实际出发,尊重历史本身的发展;当马克思主义者谈到必须对历史现象作历史主义的估计的时候,同样也必然是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来找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分析资本主义的历史时,既指出了资产阶级在历史上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又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不可克服的矛盾,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自然而合理地解释了以往所存在的阶级统治,同时又昭示了无产阶级必将取得历史的领导权的坚定信念。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历史现象的这些深刻分析和论断,非常明确地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历史主义的统一性、一致性。

    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点和历史主义的这种统一,正是它的党性和科学性统一的一种表现。无产阶级是彻底革命的阶级,它的利益和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完全一致,因此它最关心历史真实的认识。在历史研究中,越是能够贯彻阶级观点,就越能把历史的真相揭露得更加深刻和更加全面。相反,如果离开了阶级观点,就不可能历史主义地看问题,就会被历史的一些非本质的现象所迷惑,乃至陷入唯心主义的泥坑。  

    这里,我们要谈到有些同志的一种看法。这些同志在批评非历史主义倾向时,认为产生这种倾向的原因在于“只有阶级观点而忘记了历史主义”.按照他们的说法,“只有阶级观点而忘记了历史主义,就容易片面地否定一切;只有历史主义而忘记了阶级观点,就容易片面地肯定一切”。

    问题的提法已经包含着问题的解答。批评者和被批评者实际上不过是殊途同归。因为像这样的提法,同样是把历史主义与阶级观点割裂并且对立起来。事实是,无论是从阶级观点或历史主义,都丝毫引申不出什么“否定一切”或“肯定一切”的结论来,怎么能把阶级观点与毫不相干的非历史主义倾向扯在一起呢?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历史主义虽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和术语,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是不同的或是互相排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