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试论耶律楚材在蒙元时期
中国再婚制度的历史沿革
中国改革:历史与伦理的
文化专横与历史污秽——
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轨迹
世界霸权与印度洋(1) ─
世界霸权与印度洋(2) ─
欧洲历史格局变迁和欧盟
科举学:考试历史的现实
对欧洲扩张历史的再思考
最新热门    
 
历史主义与阶级观点

时间:2009-7-24 13:50:32  来源:不详
现代化,不适当地夸大了农民阶级的革命性,忽视了旧式农民战争所具有的自发的性质。指出这种非历史主义的倾向是完全必要的。但是有的同志在批评这种倾向时,却又夸大了封建社会农民的落后性,模糊了农民战争的革命性质及其阶级根源,说什么农民平时“所追求和向往的”,就是“发家致富,使自己也成为地主,或者通过各种途径成为大小官员,取得功名利禄”;在农民战争中,农民领袖“往往是而且不能不是以封建的思想理论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起义群众“所要争取的本来就只是一些较好的官吏、较好的皇帝、较好的王朝。一旦改了朝换了代,起义者即以为达到了目的”;如此等等。这里已经涉及到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即农民战争究竟是不是一种革命的阶级斗争的问题。

    封建社会的农民有追求和向往发家致富的一面,这是事实,是由农民小私有者的经济地位所决定的。但事情的另一面是:农民是被剥削被压迫的劳动者,他们有憎恨和反对社会不平等的革命要求,有追求“人人均平,人人饱暖”的平均主义的理想。就农民的阶级地位来说,前者是次要的,后者是主要的.特别是广大的贫苦农民这一阶层,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实际上处在一种农奴的地位,他们所面临的,根本不是什么“取得功名利禄”,而是如何挣扎活下去的问题。在分析封建社会的农民和农民战争时,我们固然应该看到农民基于小私有者这一特点而具有的落后性,但更应该看到农民基于劳动者这一特点而具有的革命性。夸大封建社会农民的落后性,不能说是马克思主义者应有的立场。

    旧式农民战争的确具有自发性。马克思主义者运用阶级观点和历史主义去分析旧式农民战争的时候,指出这种自发性是必要的;但是,这种自发性究竟是农民反封建革命斗争的自发性,还是追随于地主之后的封建自发性?分清这个界限不但是同样必要的,而且是更加重要的。如果说农民平时所追求和向往的,只是“发家致富”和“功名利禄”,而在农民战争中,农民领袖又只能以“封建的思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的指南”,那么,农民战争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究竟有什么区别呢?这种说法显然只会抹煞农民战争反封建的革命意义。但事实当然不是如此,农民战争是封建社会中农民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它所具有的反封建的革命性质,并不取决于农民本身是否能够认识,而是由封建生产方式所包含的对抗性矛盾所决定的。

    我国封建社会所爆发的历次农民战争,由于当时没有新的生产力和新的生产关系,没有新的阶级力量,因此他们即使推翻了旧有的王朝,也不免被地主阶级利用去作为改朝换代的工具,最后总是陷于失败。对于农民不能独立设计将来的局限性和农民战争失败的必然性,我们应该从历史条件去加以说明。如果把农民战争失败的结果看作是起义农民的主观要求,说什么“一旦改了朝换了代,起义者即以为达到了目的,不再前进一步,也不能再前进一步”,那么,农民战争还有什么失败可言呢?

    有的同志说,农民战争所反对的只是个别地主、个别官吏以至个别皇帝、个别王朝,却不曾指向封建制度和地主阶级。这种说法也是令人难以同意的。既然我们承认农民战争是一种阶级斗争,那么,在谈论它所反对的对象时,把地主阶级分子同地主阶级整体分割开来,把保护地主阶级的国家机器同地主阶级分割开来,把封建制度的部分环节同整个封建制度分割开来,说什么农民战争只反对这个而不反对那个,这究竟有什么科学意义呢?农民战争所扫荡的,当然只能是一个一个的封建地主、官吏和皇帝,但所有这些地主、官吏和皇帝都不是抽象的个人,他们都代表着一定的社会关系,都是作为一定阶级的成员处在这种社会关系之中的。而封建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就是这种社会关系的具体表现。正因为这样;我们才说农民战争的每一次发动,不管农民本身是否意识到,都不能不归结为一种阶级斗争,亦即农民阶级反对地主阶级和封建制度的革命斗争。毛泽东同志说:“地主阶级对于农民的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迫使农民多次地举行起义,以反抗地主阶级的统治。”⑨如果说农民战争不反对封建制度,不反对地主阶级,那么农民所反抗的“统治”,他们所反抗的地主阶级的“残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