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中国再婚制度的历史沿革
中国改革:历史与伦理的
50年来的中国近代文化史
中国通史的一种读法——
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可
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轨迹
顾颉刚与《当代中国史学
近百年来的中国哲学史研
20世纪中国古代财政史研
中国艺术考古学初探
最新热门    
 
中国古代市民史研究述

时间:2009-7-24 13:50:46  来源:不详
    【内容提要】援引“市民社会”理论研究中国古代市民阶层的各种尝试显带有“传统——现代”两分的现代化模式的印痕。中国古代市民史的研究应该建立在“将中国的历史经验或现实作为研究的出发点”的基础之上。史学界对中国古代市民阶层有一些初步的研究,但尚未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中国小说史研究中的某些成果能给市民史的研究提供启示。市民社会与宗社会的关系是中国古代市民史研究的基本命题。

【关 键 词】中国古代/市民史/市民社会


市民阶层在以后、特别是明时代的兴起,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显著的现象。史学界对中国古代市民阶层的讨论深受西方相关理论的影响,对西方理论的援用在推进市民史研究开展的同时,也对建立独立的市民史分析模式带来了负面影响。要真正理解中国古代市民阶层在历史上的作用,必须将相关的研究建立在中国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本文拟在回顾前人对市民史研究的基础上,对建立中国古代市民史的独立命题提出自己浅薄的想法。

一、“资本主义萌芽说”与“市民社会”理论

虽然“市民社会”理论在西方思想史上有一个非常复杂的发展过程,但在援引“市民社会”理论对中国历史(社会)进行分析的各种尝试中,无论是50年代的“资本主义萌芽”大讨论,还是80年代下半叶“市民社会”理论在中国学界的兴起,都是在承认“西方现代”与“中国传统”的两分界定基础上展开其讨论的,因此中国市民史(市民社会)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传统——现代”的现代化模式的印痕。

50年代“资本主义萌芽”大讨论,是在毛泽东一个特殊的假设——“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1](P1)下展开的。其中有关古代“市民阶层”的讨论,则援用了马克思有关“市民等级”的理论,其主要的讨论者有侯外庐、刘炎、尚钺等人,而吴大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历史教研室近代现代史组等人的文章则对以上论者的观点提出了怀疑。(注:侯外庐《十七世纪的中国社会和启蒙思潮的特点》,刘炎《明末城市经济发展下的初期市民运动》,均收入《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讨论集》,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历史教研室编,三联书店[北京]1957年3月出版,第91~125页与第401~435页。此外还有尚钺《明清之际中国市民运动的特征及其发展》,此文未见,可能因为后来成为批判的对象,无从发表(参见《新建设》1959年第6期有关文章,及吴大琨对它的批判文章)。吴大琨《“明清之际中国市民运动的特征及其发展”》,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历史教研室近代现代史组的《尚钺同志关于明清社会经济结构的若干观点》,均收入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历史教研室所编《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讨论集续编》(三联书店,1960年),第273~283页与第331~353页。)对此,杜真在《关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讨论》一文中这样总结:“关于明代后期的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在侯外庐、尚钺先生的文章中有较详细的分析。他们认为,十七世纪中国的市民,正如恩格斯对当时德国市民等级的阶级区划一样,大体上可分为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