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中国再婚制度的历史沿革
中国改革:历史与伦理的
50年来的中国近代文化史
中国通史的一种读法——
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可
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轨迹
顾颉刚与《当代中国史学
近百年来的中国哲学史研
20世纪中国古代财政史研
中国艺术考古学初探
最新热门    
 
中国古代市民史研究述

时间:2009-7-24 13:50:46  来源:不详
讨应该建立在对历史的准确理解之上,建立中国市民史研究的学科体系,其价值也必然在这里得到凸现。

【参考文献】

[1]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讨论集续编[M].
[2]邓正来.国家与社会——中国市民社会研究的研究[A].研究与反思——中国社会科学自主性的思考[C].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8.
[3]霍新宾.近代中国市民社会问题研究述[J].社会科学动态,2000(4).
[4]罗威廉(William T.Rowe).晚清帝国的“市民社会”问题[A].邓正来,J.C.亚历山大主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5][清]蕙田.五礼通考(卷二百三十六)[C].军礼四·军制[A].
[6]冯尔康.中国社会结构的演变[M].开封: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7]王曾瑜.宋朝阶级结构[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8]徐勇.古代市民政治文化的独特性与局限性分析[J].江汉论坛,1991(8).
[9]唐力行.中国传统社会群体研究之三——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商人[A].周积明,宋德金主编.中国社会史论[C].
[10]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11]宋代市民生活[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
[12]邓允建.谈三言二拍中所反映的市民生活的两个特色[N].光明日报,1958-03-20.
[13]崔子恩.浅论清初话本小说的个性焕发[J].学习与探索,1988(5).
[14]汪玢玲.“三言”的市民文学特色[J].东北师大学报,1989(4).
[15]徐素凤.从爱情传奇看中唐以后市民意识的萌发[J].扬州师院学报,1992(2).
[16]张丹飞.论“三言”情教观的市民色彩[J].新疆大学学报,1992(3).
[17]毛德富.从“三言”、“二拍”看中国市民的心态[J].学术百家,1989(5).
[18]张振钧,毛德富.禁锢与超越——从“三言”、“二拍”看中国市民心态[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19]林樟杰.“三言”市民意识浅探[J].上海师范学院学报,1983(3).
[20]徐保卫.话本戏剧中的因果报应观念与多神教和市民文化运动[J].汉中师院学报,1987(3).
[21]缪咏禾.诰诫的破产——略论话本的兴起和衰亡[J].南京师院学报,1982(1).
[22]谢桃坊.宋代书会先生与早期市民文学[J].社会科学战线,1992(3).
[23]罗筠筠.从宋代城市审美文化的产生看士大夫与市民艺术的不同[J].文史哲,1997(2).
[24]贾利亚.儒家思想同市民意识的冲突和融合——冯梦龙“三言”之本来面貌说要[J].黄冈师专学报,1995(2).
[25]王毅.明代拟话本小说之文化理念与历史哲学的发生——拟话本作为平民社会伦理小说的成因[J].文学遗产,1999(5).
[26]吴建国.从明清小说看文人的家庭生活与人格危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2(2).
[27]夏咸淳.晚明文士与市民阶层[J].文学遗产,1994(2).
[28]高小康.市民、士人与故事:中国近古社会文化中的叙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9]马珏.宋元话本叙事视角的社会性别研究[J].文学论,2001(2).

上一页  [1] [2] [3] [4] [5] [6]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