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美国史学界关于对日使用
顾颉刚与《当代中国史学
对后文革时期中国近代史
“告别革命论”史学批判
唯革命论”史学批判
布罗代尔史学思想新论
遗华日侨问题的历史学思
没有过去的史学危机
“五四”时期的中国史坛
鲁滨逊新史学派的治学风
最新热门    
 
明代史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时间:2009-7-24 13:50:49  来源:不详
中,我对以前人结论代替自己研究的恶劣学风进行了批评,明确指出“前人所得出的每一个结论,都是特定时代、阶级、学识的产物。在引用前人结论时,一定要先作具体分析,切忌断章取义地搬用前人现成的结论,来代替自己的具体研究”。

明代史学受人冷落,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从内部来说,明代史学在某些方面确不如宋史学,但更主要的还是外界片面和不正确的认识推波助澜所致。历史上曾有两个否定明代史学的高峰,第一个时期是清初。清初学人若张岱、钱谦益、黄宗羲、顾炎武、吴炎、万斯同、朱彝尊等,都发表过不少偏激的议论 。第二个时期是乾隆时期。乾隆时期编《四库全书》,其指导思想之一,便是清算和极力贬低明代学术文化,“寓禁于征”,这使明人大量重要著作得不到广泛流传,乃至失传。《四库提要》把著作分成正目和存目两档,将绝大部分明人著作贬入存目,使人们无形之中产生一种不重要印象。影响最深远者,莫过于通过《四库提要》,对明人著作分别进行肆意攻击。《四库提要》是清人对清以前著作尤其是明人著作进行了秋风扫落叶式清算以后产生的一部目录提要著作。《四库提要》贬低明人著作的方式,主要有三种:(1)以偏概全。以个别缺点,否定全书内容之价值,是它惯用的伎俩。(2)给明人扣上“学无根柢”帽子。四库馆臣皆是一群朴学家,他们最拿手的做学问方式是考据,因此,他们在评价明人史著时,惯于从考据学角度衡量其价值:凡是考据着力者,便称是“学有根柢”;反之,则是“学无根柢”。“明代史论至多,大抵徒侈游谈,务翻旧案,不能核其始终” 。“明人学无根柢,而最好著书,尤好作私史” 。这些恐怕是后人否定明代史学时,引用频率最高的“名言”了。(3)谩骂有夷夏之防或有启蒙色彩的史著。王洙《宋史质》,李贽的著作,四库馆臣的抨击最烈。称《宋史质》“荒唐悖谬,缕指难穷,自有史籍以来,未有病狂丧心如此人者。其书可焚,其版可斧。其目本不宜存,然自明以来,印本已多,恐其或存于世,荧无识者之听,为世道人心之害,故辞而辟之,俾人人知此书为狂吠,庶邪说不至于诬民焉” 。思维定势一旦产生,后人遂不加细察,耳食先贤之言,于是讹以传讹,明代史学受到冷落。



如何看待清代学者对明代史学的批评?“破”是为了“立”,清初人为了“立”新风,必须“破”明人旧风,这是相当正常的。关键的是,今天的史学史研究者,不能盲目搬用前人的结论。要拿出自己的研究成果来,恢复明代史学的真面目。

2.近20年明代史学研究的回顾

明代史学研究的受人注意是近20年以来的事。总的发展态势是,由轻视到重视,渐趋繁荣。其特点是,
以系统研究为主,零星研究为辅。具体地说,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研究队伍的扩大。20世纪80年代后,人们开始重视明代史学的研究。董朴垞《中国史学史长编目录》 ,于明代专列一编,下分开馆修元史、敕编大典与奏议、设馆修会典实录、建议修国史、治目录校雠学、补续通鉴、通鉴纲目及纪事本末、改撰陈志、改编宋史、补续三通、成史论派、喜谈本朝掌故11章,下面列举了35部书。这部《长编》虽未编成,但这个目录,对于明代史学研究来是有意义的。它拓宽了学人对明代史学成就的认识,也为明代史学研究课题选择作了向导。

仓修良是比较早重视明代史学者。其《中国古代史学史简编》(1983),专门设有“再度以褒贬人物为中心的明代史学”一章,下分形成重当代、重人物褒贬的原因、明代传记概述、明代设馆编纂的史书、王世贞和李贽的史学思想、谈迁和他的编年史著《国榷》、其他野史举要(明清之际野史成风、张岱的《石匮藏书》和《石匮书后集》、查继佐的《罪惟录》、计六奇的《明季北略》和《明季南略》)六节,开明代史学研究的先河。

张孟伦对明代史学也算重视。《中国史学史》(1985)下册设有明修《元史》、明修史书杂述、李贽史论三章。“明修史书杂述”提到了《石匮藏书》、《罪惟录》、《国榷》、王世贞著作、《明名臣琬琰录》、《列卿纪》、《今献备遗》、《皇明世法录》等。虽较简单,但总算有一定的位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