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可
20世纪中国古代财政史研
20世纪中叶联合国关于“
十一世纪初的天书封禅运
20世纪30年代关于奴隶社
20世纪20年代胡适对于国
21世纪中国史学遐思
20世纪美国对中国史学史
没有理论就没有历史科学
二十世纪中国史学理论的
最新热门    
 
20世纪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问题的探索

时间:2009-7-24 13:50:56  来源:不详
。以这段历史为对象的学科,是一个自成体系的学科。因此,虽然“近代”的内涵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变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仍然可以作为独立的学科对象研究,是其他断代史无法取代的。因此,中国近代史学科不会因时间的改变而丧失其独立的学科地位。
中国近代史学科,作为一门独立的历史分支学科,要回答:中国如何在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侵略下走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较之封建中国有什么不同,外国侵略给中国社会怎样的打击,又给中国社会什么新的东西,近代中国社会怎样形成了区别于封建中国的社会阶级力量,这些新的社会阶级力量又如何决定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影响这个社会的经济文化思想演变,推动这个社会逐步向新的发展阶段转型,在社会的深刻转型过程中,在新的社会物质力量主导下,使改良,尤其是革命成为社会深刻转型的动力,以及这些新的社会阶级力量怎样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作斗争,去争取中国的民族解放,去准备中国现代化的起步条件的,等等。




[1] 梁启超:《中国史叙述》,《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六》,第10页.
[2]李泰棻:《中国最近世史》,台北文海出版社1990年影印版。
[3] 郑鹤声著:《中国近世史》,编纂凡例,南方印书馆,1944年重庆版。
[4] 郭廷以编著:《近代中国史》·例言。按郭著《近代中国史》,据著者例言说明,该书“仿长编体,又可称之为史料选录或类辑,绝不以历史著作自承”。这里仅取其近代史开端的主张为例。
[5]《吕著中国近代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9月版,第4页。
[6] 罗家伦《研究中国近代史的意见和方法》,原载《武汉大学社会科学季刊》第2卷,第1期,1931年。
[7]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艺文研究会出版,长沙,1938年。
[8] 这类近似中国近代通史的著作,据笔者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检索,并且亲眼所见的,在1949年以前出版的有65种。据笔者估计,可能有遗漏,但不会太多。
[9] 刘大年:《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几个问题》,《历史研究》,1959年第10期。主张马克思主义观点的学者中也有不同认识,如侯外庐、尚钺。见侯外庐:《侯外庐自传》,《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传略》,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73页;尚钺:《明清社会经济形态研究·序言》,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10] 范文澜著:《中国近代史》(上编第一分册),华北新华书店,1947年版。有趣的是,该书说明宣布第一分册截至1905年,实际上写到1901年,从1947年以及此后的各种版本都是如此。可见第一分册也不是完整的本子。
[11] 华北大学历史研究室:《中国近代史》上编,新华书店,1949年3月版。
[12]见王廷科:《正确估计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地位》,《四川大学学报》,1981年第1期。
[13] 林敦奎:《中国人民大学第六次科学讨论会上关于“中国近代历史分期问题的讨论”》,《历史研究》,1956年第7期。
[14] 陈旭麓:《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年限问题》,《学术月刊》,1959年第11期
[15]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序言,第1页,人

“革命史范式”或者“现代化范式”问题
 
所谓“范式”,是近些年从美国学术界传过来的概念,是美国的学者们在反省他们的中国近代史研究时提出来的。它大约是指研究中国近代史过程中所遵循的某种规范。在一定意义上,这里所谓“范式”与本文所说的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有相近似的地方。
中国近代史作为中国历史学分支学科,从20世纪初一开始就是为了满足当时中国的救亡需要而出现的。在20世纪上半叶,对中国近代史的认识与当时中国各种政治派别的政治主张有极大的关系。中国近代史研究是直接为了回答“中国向何处去”这一近代中国历史变迁的主题而产生的。
对“中国向何处去”这一百年中国主题的回答,是现代化,还是革命,还是保持传统政治的情况下进行社会改良,不仅决定于近代中国的客观历史进程,也与对近代中国的客观进程的历史思考相关。因此,对近代中国历史的考察,不仅是认识历史进程的过程,也是现实的社会改造实践的过程。
通史著作常常是史学领域总体水平最典型、最充分的反映,也是史学

 <<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