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范仲淹與范成大
协调各方利益 动员社会
最新热门    
 
范成大治蜀述略

时间:2009-7-24 13:51:13  来源:不详
明朝真是送人行
,从此关山隔故情。道义不磨双鲤在,蜀江流水贯吴城。”第二天早上,才依依
惜别。范成大与其好友兼下属陆游分别时,“至挥泪失声”。范成大写下了“泪
落中巌水不流”的诗句。范季申、郭中行等6位送行者与范成大同游峨嵋山后,在
嘉州(治今四川乐山)作别。范成大诗云:“我本住林屋,风吹来锦城。锦城亦
何乐,所乐多友生。相从不知久,相送不计程。横绝峨嵋山,欲去有余情。”其
中,杨商卿父子等3人一直送到合江(四川今县)。范成大诗云:“合江亭前送我
来,合江县里别我去。江流好合人好乖,明日东西南北路。”这些送行者虽非都
是,但其中毕竟有不少巴蜀人士。如杨商卿即是富顺(四川今县)人,9年后与范
成大在苏州重逢。范成大记述道:“富顺杨商卿使君,向与余分别于泸(指四川
泸州)之合江,渺然再会之期。后九年,乃访余吴门,则喜可知也。”④
  范成大离开四川后,依旧情系巴蜀。他留恋巴蜀的山水:“老来万事总萧然
,犹忆西州暑雪边”;回忆四川的物产:“荔浦园林瘴雾中,戎州(四川宜宾的
古称)沽酒擘轻红”;怀念巴蜀的友人:“四海西州故旧多,烦君问询各如何?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关心四川民众沉重的赋役负担,盼望朝廷予以免除:“
十年关陇困科输,圣德如天尽扫除。”⑤
  范成大对巴蜀一往情深,而四川民众思之如慈亲。何以会如此,无疑是由于
范成大治蜀政绩卓著。其政绩大致可概括为蜀士归心、轻徭薄赋、整军经武、击
强抚善、与民同乐等5个方面,现依次略述于下。
  二、蜀士归心
  与四川地区的地理环境有关,宋代四川士大夫的乡土观念较强。宋高宗曾说
:“惟蜀人道远,其间文学行义有可用者,不由论荐,无由得知。前此数年,蜀
中仕官者,例多隔絶,不得一至朝廷,甚可惜也。”史称:“自秦桧专权,深抑
蜀士。”①北宋初期曾经有“蜀人(不)得守乡郡”、“蜀人官蜀不得通判州事
”②一类的规定,北宋中期逐渐被突破,然而直到宋孝宗时,仍有“祖宗时蜀人
未尝除蜀帅”③之说。歧视反而使四川士大夫即所谓“蜀士”在感情上容易接近
。如果说此前隆州(治今四川仁寿)虞允文、此后资州(治今四川资中北)赵雄
系蜀人蜀帅,容易得到蜀士的认同,那么范成大则是吴人治蜀,他必须在处理与
蜀士的关系,争取蜀士支持方面多下些功夫。范成大恰恰在这个方面做得很成功
,其主要措施有二:
  一是表彰名士。《宋史》卷386《范成大传》称:“蜀知名士孙松寿年六十余
,樊汉广甫五十九,皆挂冠不仕,表其节,诏召之,皆不起,蜀士由是归心。” 
孙松寿是郫县(今属四川成都)人,“刚方亷洁,不求人知”,“尝守汉嘉(即
今四川雅安),甚有惠爱”,“蜀人号为牧斋先生”。④樊汉广系江原(今属四
川崇州)人,曾任青神知县、眉州通判,“居家孝友,当官廉勤”,“奉循理
”。⑤范成大将两位名士“同荐于朝,召赴行在,固辞不起,蜀人髙之。”⑥
二是网罗人才。据说,范成大在四川制置使任上,曾上《论知人劄子》。他认为
“未尝有不生才之世”,“常患于无知人之明”。使用人才应“各以其所长”,
发现人才当出以公心:“去胸中之私喜怒,用天下之公是非,以进退天下之才,
虽不能皆当,要亦十得七八。”①他这样说,也这样做。周必大称:“凡人才可
用者,公悉罗致之幕下,用其所长,不以小节拘之。其杰然者,则露章以荐,往
往光显于朝,或至贰府。”②杨万里说:“范公荐蜀士数十人,公(指简世杰)
为之首。”“边防机事,范公专以委公,公悉心襄赞。”③其实,简世杰只是范
成大治蜀期间的重要幕僚之一,他系进贤(江西今县),并非蜀士。然而范成大
确实罗致、推荐了不少蜀士。如前面讲到的富顺杨商卿(名光),据《吴船录》
卷上可知,即是其另一重要幕僚。在范成大推荐的蜀士当中,以胡晋臣最著名。
“胡晋臣字子远,蜀州(即今四川崇州)人。登绍兴二十七年(公元1157年)进
士第,为成都通判。制置使范成大以公辅荐诸朝,孝宗召赴行在。”光宗时,官
至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还应当指出,总领四川财赋军马钱粮李蘩作为朝廷
派驻四川的大员,系晋原(今属四川崇州)人,是位标准的蜀士。他虽非出自范
成大推荐,但范成大与他互相配合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