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再论戊戌维新的历史意义
再论唐代的客户一一关于
再论晚唐五代的“地子”
金代食盐业的经营体制
金代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
再论夏王朝前夕的社会形
再论郭店简《六德》“为
再论“五行”与“聖智”
再论《文子》与《淮南子
关于金代东北与中亚关系
最新热门    
 
再论金代的忠孝军

时间:2009-7-24 13:51:14  来源:不详
原和塞
外的契丹人由于价值和利益的不同,为不同的集团作战,这个应当引起我们的充分注意。
7汉族,忠孝军中比例最大的民族,由于蒙古在占领区的倒行逆施,因此大量民众南逃“
大城满豺虎,小城空雀鼠。可怜河朔州,人掘草根官煮弩。北人南来向何处,共说莘川今
乐土。”(26),金朝统治下的河南尽管残破不堪,但是仍然是北方民众的乐土,显示出
民心所向,由于很多人是逃亡而来,因此抗战心很强,很多情况下都坚决反对投降。
以上显示,忠孝军的民族来源范围很广,金朝境内的民族几乎都被卷入。
(三)忠孝军的战术问题(27)
这个是网络上争论比较多,有各种各样的猜测,我认为忠孝军的骑兵战术不可能是凭空创
造,只能是恢复金初女真骑兵的战术,金初女真骑兵的特点是骑兵,装备重甲,作战坚忍
,长于弓矢,宋军将领有很强的体会,如吴璘说“璘与先兄束发从军,屡战西戎,不过一
进却之间,胜负决矣。至金人则胜不追,败不乱,整军在后,更进迭却,坚忍持久,令酷
而下必死,每战非累日不决,盖自昔用兵所未尝见。”(28)。当女真骑兵与敌交锋一个
回合失败后,即利用战骑的机动性退出战斗,重整队形,连续冲锋。
宋人有记载说“虏用兵多用锐阵,一阵退,复一阵来,每一阵重如一阵。重兵既多,即作
圆阵以旋敌人;若敌人复作圆阵外向,即下马步战,待其败走,上马追之。”(29)“胜
则整队而缓追,败则复聚而不散,其分合出入,应变若神,人自为战则胜。”(30)“虏
有流言曰‘不能打一百余个回合,何以谓马军!’盖骑善乎往来冲突而已。”(31)王曾
瑜先生分析说“在著名的仙人关 郾城 颍昌等战役中,宋金两军都是打了数十回合,才分
出胜负。女真骑兵在甲胄和兵器负荷很重的状况下,能屡败屡战,连续作战,确为有别于
辽和西夏骑兵的很大优点。”(32),我们也可以想象,所谓的400破8000,肯定不是一
下子击破,而是忠孝军四百人利用坚忍性向蒙古军连续冲击而获得的胜利,只不过骑兵上
的人由以女真人为主成为以多民族为主。
(四)忠孝军的军纪问题
金史中有记载“陈和尚御之有方,坐作进退皆中程式,所过州邑常料所给外秋毫无犯,街
曲间不复喧杂,每战则先登陷阵,疾若风雨,诸军倚以为重。”(33),现在让我们来看
看记载的同时期金军的军纪。
比如张行信向皇帝说“今日之急,惟在收人心而已。向者官军讨赋,不分善恶,一概诛夷
,劫其资产,掠其妇女,重使居民疑畏,逃聚山林。”(34),陈规也向皇帝奏报“臣因
巡按至徐州。去岁河北红袄盗起,州遣节度副使纥石烈鹤寿将兵讨之,而乃大掠良民家属
为驱,甚不可也。”按照陈规的说,被掠之人不仅有汉人,还有女真人。(35),大将
移剌蒲阿“好趋小利”“副枢以大将为剽掠之事,今日得生口三百,明日得牛羊一二千,
士卒喘死者则不复计。”(36),从以上论据说明,忠孝军的军纪确实是相对优秀的。
(五)忠孝军的军俸问题(37)
金史称,忠孝军“增月给三倍它军”(38),那么需要参考其他军队的军俸,得出三倍究
竟具体在什么程度的问题,由于金朝末年财政极端困窘,竭泽而渔“南渡二十年,所在之
民,破田宅,鬻妻子,竭肝脑以养军。”(39),对军俸作了好多临时性的规定,如宣宗
兴定三年七月“籍邳、海等州义军及胁从归国而充军者,人给地三十亩,有力者五十亩,
仍蠲差税,日支粮二升,号“决胜军”。”(40),宋人记载金人招兵,兵士和家属每人
各“日支麦二升”(41),金军在三峰山大战失败后“括京师民军二十万分隶诸帅,人月
给粟一石有五斗。”(42),在财政如此困难的情况下,仍然给予忠孝军三倍于他军的军
俸,确实优厚,但是也造成了忠孝军和他军的矛盾问题。
(1)《金史》卷四四《兵志》
(2)《金史》卷一七《哀宗纪》
(3)《金史》卷一七《哀宗纪》
(4)《金史》卷一二四《忠义传四》
(5)《元史》卷一二二《槊直腯鲁华传》
(6)[元]郝经《陵川集》卷一零《居庸行》
(7)《陵川集》卷一零《沙陀行》
(7)《金史》卷一零四《移剌福僧传》
(8)《金史》卷一零八《把胡鲁传》
(9)《金史》卷一一三《白撒传》
(10)《金史》卷一一三《赤盏合喜传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