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再论戊戌维新的历史意义
再论唐代的客户一一关于
再论晚唐五代的“地子”
金代食盐业的经营体制
金代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
再论夏王朝前夕的社会形
再论郭店简《六德》“为
再论“五行”与“聖智”
再论《文子》与《淮南子
关于金代东北与中亚关系
最新热门    
 
再论金代的忠孝军

时间:2009-7-24 13:51:14  来源:不详
月,蒙古速不台军攻
破小关,攻掠卢氏、朱阳。潼关总帅纳合买住领兵拒战,求援于行省。“省以陈和尚忠孝
军一千,都尉夹谷泽军一万往应,北军退,追至谷口而还。两省辄称大捷,以闻。”(15
),照这种说法,金军战胜有虚夸的嫌疑,但是根据金宋元的史料旁证,事实并非如此。
金史说“正大庚寅倒回谷之役,渊尝上书破朝臣孤注之论,引援深切,灼然易见,主兵者
沮之,策竟不行。”(16),因为这场战役以至使朝臣产生了欲孤注一掷的想法,可见并
非小胜,大金国志记载蒙古军“选四万人刊石伐木,凿商淤之山,斡腹入蓝关之内,为(
完颜)合达所败,丧万余人及马数万匹”(17),损失兵马在万人以上,可见为大败。元史也能看出同样问题,大将速不台“从攻潼关,军失利,帝责之。睿宗时在籓邸,言兵家胜负不常,请令立功自效。”(18)蒙古大汗亲自指责大将速不台.可见蒙古对这次战败的重视程度。

(四)三峰山之战
这是金朝具有决定性的一次战役,金军尽管作战勇敢,但是因为战略失误,粮食不足,士卒疲
敝,加之天时不利等一系列因素最终失败告终,不过此战空前惨烈,金军将士拼尽全力,
其壮烈不亚于南宋的崖山之战,元人记载“金人死者三十余万”(19),元初重臣,对金
朝历史颇有研究的郝经也曾赋诗三峰山之战“天欲亡人不可为,六合横倾数丈雪。人自为
战身伴疆,空拳无皮冻枪折。力竭慷慨赴敌死,死恨不能存社稷。至今三峰山白骨尽衔铁
,老臣一片忧国心,惨澹悲风与寒月。”(20)“短兵相击数百里,跃马直上三峰山,黑
风吹沙河水竭,六合乾坤一片雪。万里投会卷土来,铁水一池声势接。丞相举鞭摔沾言,
大事已去吾死节。彦章虽难敌五王,并命入敌身与决。逆风生堑人自战,冰满刀头冻枪折
。一败涂地直可哀,钧台变作髑髅血。二十万人皆死国,至今白骨生青苔。”(21),完
颜陈和尚率领残兵进入钧州,等到蒙古军杀掠稍定时走出“自言曰‘我金国大将,欲见白
事’兵士以数骑夹之,诣行帐前。问其姓名,曰‘我忠孝军总领陈和尚也。大昌原之胜者
我也,卫州之胜亦我也,倒回谷之胜亦我也。我死乱军中,人将谓我负国家,今日明白死
,天下必有知我者。”(22),蒙古军想要让他投降“斫足胫折不为屈,豁口吻至耳,?
e血而呼,至死不绝。大将义之,酹以马湩,祝曰:‘好男子,他日再生,当令我得之。
’时年四十一。”(23),慷慨殉国,陈和尚永远名垂青史。我们也看到,敌人同样尊重
忠于国家和民族的忠义之士。忠孝军并没有全军覆没,残余仍然在其他战场上作战。
(五)与宋朝的作战
天兴二年,宋朝同蒙古联合夹击金朝.八月,宋兵围攻州。金唐州守将乌古论黑汉遣使求
援。金哀宗命权参政乌林答胡土“领忠孝军百人,就征西山招抚乌古论换住、黄八兒等军
赴之。”但是“胡土率兵至唐,宋人敛避,纵其半入城,夹击之,胡土大败,仅存三十骑
以还,换住死焉。”(24)宋军攻克唐州,又进攻息州,哀宗派抹燃兀典领兵救援。“兀典
等赴息,既至之夜,潜遣忠孝军百余骑袭宋营于中渡。我军皆北语,又散漫似之,宋人望
之骇愕奔溃,斩获甚众。”(25),说着蒙古语冲击宋军,宋军认为蒙古军来袭,溃散而
去,金军大胜而还。关于这次战斗《宋史》记载关于夹攻金朝事最祥的《孟珙传》并无此
战记录,主要说元人修宋史时无国史馆的孟珙传,孟珙传取材于刘克庄的《后村先生大全
集》卷一四三《孟少保神道碑》,出于赞美墓主的缘故,此传大力宣扬宋军战功,经当代
学者考证,许多不可尽信,如讲孟珙救蒙古大将张柔于危机之中,而根据元好问《遗山集
》卷二六《顺天万户张公勋德第二碑》,情况则正好相反。(26)
(六)归德之战
金哀宗于天兴元年逃离开封,准备进攻河北.遭到失败.这时金朝又发生一系列政治矛盾,由
于没有处理好忠孝军和他军的关系,反而不断激化矛盾,导致忠孝军首领蒲察官奴作乱,
杀了与其有尖锐矛盾的马用和石盏女鲁欢,以及一些大臣,暂时控制了局面,官奴的母亲
在河北兵溃时为蒙古军俘获,哀宗让他借其母被俘事向蒙古施计,于是他秘密遣使告诉蒙
古军统帅,他欲劫持哀宗出降,蒙军信以为真,放归其母,并派来使者二十余人,都是契

女真人,官奴通过他们了解了情况“因知王家寺大将所在,故官奴画斫营之策。”(27)
,但是忠孝军将士只知道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