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葡萄牙与中西文化交流的
从偷吃 天价葡萄 谈历史
新航路的开辟为何由葡萄
最新热门    
 
葡萄牙人ChinCheo贸易居留地探寻

时间:2009-7-24 13:51:28  来源:不详
者似是初的大学者顾祖禹(1631—1692)。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卷九十九“同安县”下作了这样的记述:

[浯洲屿]县东南大海中。……屿广袤五十余里,有山十数。最高者曰太武,……又有海印岩、石门关诸胜,其地亦名五澳,实番人巢窟也。明初设浯屿水寨于此。

[浯屿寨]在县东南,水寨也。……寨置于浯洲屿太武山下,实控泉州南境,外扼大、小担二屿之险,內绝海门、月港与贼接济之奸。成化中,或倡孤岛无援之说,移入厦门內港,仍曰浯屿寨。……旧浯屿弃而不守,番舶得据为窟穴。

顾祖禹对明代史志的解读出现偏差。首先,他把太武山理解为浯洲屿的太武山,即海印岩。其实在厦门湾陆地和海岛有两座太武山,浯洲屿(金门岛)的太武山俗称北太武,漳浦县东南岬甲上还有一座太武山,又名太母山,俗称南太武。林腾骧《登大轮山最高顶望南北二太武》云:

北太武浯江村,南太武鹭江濆。彼一太武此太武,两扇海门南北分[26]。故厦门的海口形势,清代有“金门依辅车,浯屿互襟带”[27]的描写。明代志书所记浯屿“在大担、太武山外”,指的太武山是南太武,浯屿正是位于南太武山外海中。顾祖禹将其改为“浯洲屿太武山下”,又把“控制漳、泉二府”改为“实控泉州南境”,这就把水寨搬到浯洲屿(金门岛)上去了。

其次,厦门湾有五大澳、五小澳。据《厦门志》卷四《防海略》,五大澳是神前、塔头、涵前、高崎、鼓浪屿,五小澳是曾厝安、内厝、青浦、浯屿、大担。顾祖禹说“其地亦名五澳,实番人巢窟也”,似本于《筹海图编》。而《筹海图编》明记是“外浯屿乃五澳地方,番人之巢窟也”,而非浯洲屿。

尽管福建地方官员和闽南民众清楚浯屿与浯洲屿的区别,但有清一代如《嘉庆重修一统志》等海防地理书籍,一再剿袭顾祖禹之说,占有学术霸权,以至谬种流传至今。

三、漳州陆地有葡萄牙人居留地吗?

虽然中外史学界一般认同葡萄牙人在Chineheo的居留地在浯屿,但仍有人探寻葡萄牙人在漳州陆地建立居留地的可能性。19世纪80年代,曾任福建英国领事的菲利普提到镇海附近:

不过中国史书经常提到葡萄牙船只常去浯屿,而我曾与之多次商讨这个题目的道格 拉斯博士(Dr.Douglas)告诉我说,他认为葡人在镇海(Tinghai)[=Chenhai?]岸有一个小 驻地,在大陆的某个地方,差不多对着浯屿,这不是不可能的。因为当地的百姓已有多年与外国人相处的传统[28]。

20世纪30年代,中国学者张维华把月港与浯屿并提:

大体澳门基础未巩固之先,葡人商于福建及浙江者甚多,而其寄留之地则以浙之双屿、闽之浯屿、月港为要会[29]。

50年代,英国学者博克舍(C.R.Boxer)也认为:

其中最热闹的临时驻地是宁波(NingPo)附近的双屿港(Shuang-hsu-Chiang)、大厦门湾南端的浯屿(Wu-hsu)和月港(Yueh-Chiang)[30]。

80年代,中国学者朱维干说是月港:

嘉靖的葡人居留地,当在月港[31]。

90年代,澳门学者金国平也从其说:

葡人在厦门湾一带的贸易暂居地……主要是月港[32]。

台湾学者张增信则提出稳健的看法,既承认葡萄牙人在漳州陆地建立贸易据点的可能,又认为这只是“滩头式”的,实质上否定在漳州陆地建立居留地:

由于葡人抵达漳州较早,因此可能已在漳州陆地建立起贸易的据点,这是与在宁波外海的葡萄牙人稍为不同的地方。不过他们在漳州陆地所建立的据点,应该是所谓的“滩头式”,亦即限于“停泊、搭棚、交易、存栈、过冬、返回”的贸易,尚未形成如平托所说的殖民聚落(Settlement)型态[33]。

这个问题未能深入讨论下去,大多数学者采取迥避的态度,实际上并没有解决。葡萄牙文献对 Chincheo居留地的描述很含糊,平托说是一个港口,没有明确说是在海岛还是在沿海大陆。16世纪上半期的欧洲古地图,据研究,1537年Anonimo-Gaspar viegas绘制的两张图,在厦门湾北的陆地尖端,标示eabo de Chineheo(漳州岬甲)。1542年法国人Jean Rotz绘成献给享利八世的世界地图中在同样位置标有C:de Chincheo(漳州岬甲)。1545-1548年An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