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清代史馆的人员设置与管
清代刑案中记录的蒙汗药
清代前期的官商
试论清代色情业的发展与
清代妖术恐慌及政府的对
清代的“家人”
清代八旗驻防将军兼统绿
论清代的人口流动和婚姻
清代前期历史中的几个问
清代档案确证李自成死于
最新热门    
 
清代国内商业交通考略

时间:2009-7-24 13:51:35  来源:不详
黎平州的外销货物就是通过洪江镇运出:“黎郡之油产自东北路者,运至洪江发卖”,靛亦“雇船远至洪江、常德”[cxxviii]。黎平而下是靖州,其商路通洪江、常德、汉口,当地市场出售的棉花“自他省运入者,皆由汉口、常德或洪江水运至本境,每岁销一万斤,其转运黔粤境内销售者约一万斤”[cxxix]。靖州而下是托口镇,其地:
    “上通贵州苗洞,巨木异材凑集于此,官之采办与商之贩运者,多就此编筏东下”[cxxx]。
    托口镇而下是洪江镇。
    镇远至辰州。这条路线起于镇远府西境之黄平州(贵州⑥—6),经镇远府治(贵州③—7)、晃州(湖南⑤—2)、芷江县的榆树湾(湖南⑤—2)至洪江镇与黎平州至辰州线会合。黄平州是湖北棉布销往贵州各地的棉布集散地:
    “过去黄州布总批发处为黄平旧州,由该地运往瓮安属牛场或猴场,而至平越府之中坪”[cxxxi]。
    黄平州而东,横穿镇远府而达于湖南沅州、辰州等地,“镇远、思南为楚蜀水陆之凑会,百货萃焉”,“东近楚拆辰、沅诸州,舟楫可挽而至”[cxxxii]。镇远而下是晃州龙溪口,为“黔来楚往”[cxxxiii]。之地。晃州而下是芷江县榆树湾,其地:
    “居民数百户,上下舟楫少[稍] 停蚁泊,凡油、豆、米、谷、煤、铁之属,皆集于此路,为滇黔所必经行”[cxxxiv]。
榆树湾而下为洪江镇,是为湘西最重要的河港:
“洪江镇,县东一百二十里,其水源出楚粤界佛子岭,历渠阳、纳清水、若水,合流于此,上通滇、黔、粤、蜀,下达荆、扬,舟楫往来,商贾辐辏,百物共集,洵边邑之货薮,四达之通衢也”[cxxxv]。
这里所说的清水,系指清水江,是镇远至洪江段沅江的上游;渠阳,疑即渠水,流经会同县治所,在托口镇汇入清水江,其源头在贵州、广西、湖南交界处;若水、疑即洪江(水名),发源于湘桂边界,其左岸有若水镇,在洪江镇汇入清水江。
    铜仁至辰州。铜仁府(贵州③—8)是沅江支流锦水的发源地,从铜仁经麻阳(湖南⑤—2)达辰州、常德,水上交通发达,铜仁“居辰、常上游”,为“舟楫所通,商贾所集”[cxxxvi] 之地。麻阳航运发达,“沿河居民惯习水性,操舟者多,巨津大河,深资利济”[cxxxvii] 。锦水经麻阳而下,在辰溪县治所汇入沅江,从沅江顺流而下,可达辰州、常德。
    松桃厅至辰州。松桃厅(贵州②—8)是沅江支流酉水的发源地之一,酉水东经四川秀山县(四川⑦—13)、湖南保靖(湖南⑧—2)而达辰州汇入沅江,至常德汇入洞庭。秀山山区所产大量货物经酉水“载销湘、汉、淮、●间,而汉口其都会也,其次常德、次湘潭、新堤”[cxxxviii]。湘即湘江;汉即汉江或汉口;淮即淮河;●即济水,泛指黄河中下游一带。从这段记载来看,进入洞庭湖以后,便可沟通湘江、长江、汉江、运河、淮河、济水等水域,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线。我国重要产棉地江苏通州(今南通市)的棉花可以辗转运抵秀山并转销贵州各地可以为证:
    “酉水舟楫通津,下水载油,上运皆木棉,他货百未一也,咸丰末石隄置厘金局,以秀油、棉花为大宗,榷厘至万金,县民最重通州棉花,然商贾都恃贵州为转销,境内所用,百未一也”[cxxxix]。
秀山而下的保靖亦为重要商埠:
    “城乡市铺,贸易往来,有自下路装运来者,如棉花、布疋、丝扣等类,曰杂货铺;如香、纸、烟、茶、糖等类,曰烟铺;亦有专伺本地货物涨落以为贸易者,如上下搬运盐、米、油、布之类,曰水客;至于本地所产桐油、五棓(有羊棓、角棓两种)、卤水、药材各项,则视下游时价为低昂”[cxl]。
    来自黎平、镇远、铜仁、松桃的四条商路在辰州府治会合为一,再顺流而下经桃源而达常德。桃源县的资料记载了这条交通线的简要情况:“米、麦、豆、布则溯辰、沅直抵黔贵,布、米、棉、茶、木则东泛湖湘,可抵汉沪”[cxli]。
    湘赣至皖浙段。西藏经云贵进入洞庭湖后,一方面入长江,达汉(口)沪(上海);另一方面出洞庭入湘江、转赣江人鄱阳;出鄱阳转新安江、达皖浙。从前文所引四川秀山县的资料表明,从沅江水系可

 <<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