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汉代的女权
反纳粹运动中的歌德勒团
从台谏制度的运作看宋代
清代史馆的人员设置与管
明清易代的偶然性与必然
历史哲学危机时代的史学
关于叶利钦时代的若干思
论清末版权法律文本的出
试论明代的州县吏治
清代刑案中记录的蒙汗药
最新热门    
 
论清代的人口流动和婚姻地域圈的关系

时间:2009-7-24 13:55:16  来源:不详

  通婚地域圈,又称通婚地域半径,是婚姻关系研究中一个重要内容。通婚地域圈的大小,除了与人们的活动空间有关以外,也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条件、社会环境,以及传统思想、生活习惯等有重要关系。以农耕为主的普通民众,只要没有灾荒和战乱等大的变故,或者因生活逼迫无在本乡过活,大都耕于斯、食于斯,很少与外界接触,婚姻地域的选择也十分保守。如当时人所说“嫁娶不越境”;[1]“乡村相望,非姻娅即故旧”[2]即是。但值得重视是,代人口的大量流动,却使人们原有的通婚地域圈的范围有了一定的突破,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大量的人口流动

  清代人口流动的原因,除了战乱、灾荒之外,更主要、也是更经常的是,随着市场化经济的发展,以及因人多地少矛盾的加剧,促使大量人口向城镇、水陆交通沿线聚集,由人多地少的窄乡向人少地多的宽乡迁居。这种人口流动,不但时间上连绵相延,而且规模也在扩大。有的学者通过对南北49种家谱147941个男性成员的观察,发现离开原居地迁往外地的共有18696人,占总人数的12.64%。尽管这其中,某些家族无1人外迁,有的外迁者不多,但从总比例数看,外出谋生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动向。至于他们的迁徙范围,大致限于本州本县的有11765人,占迁徙总数的62.93%;省内流动的3429人,占18.34%;流向外省的2262人,占12.1%;远走国外的126人,占0.67%。另有外出去向不者1114人,约占5.96%。[3]又据笔者查阅清代档案,在乾隆刑科题本婚姻奸情类的483对夫妻里,有50人户属于外地迁居户,占统计总数的10.4%。不过因统计没有包括单个外出者,所以实际比例可能还要高于前面的12.64%数。
  这些迁居外地的人户,有相当部分是带着妻儿老小合家同行的,也有携带妻儿,同时留下若干人守护祖坟作根。四川绵阳张氏,原籍广东惠州府龙川县人,雍正四年(公1726年)入蜀,领头的是母亲巫氏,追随者有儿孙十余人。[4]世居于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的黎玉昌,乾隆元年(公元1741年)进川,率全家同往,插业立籍。[5]差不多时候从嘉应州迁入四川的陇西李氏,本人外,也有妻儿兄嫂等13口。[6]清初随郑成功由广东迁往台湾今桃园大溪南兴庄的徐相简,当年43岁,生有3个儿子。他把长子徐根仁夫妻留在原籍看守家园,另带妻子并两个尚未成婚的儿子共4口,渡海创业。[7]还有乾隆年间从福建长乐迁台定居的何彦赐,也是携带妻子、儿子同往的。[8]
  在众多的外迁者中,单个人外出闯荡世界的占有相当的比重,有的则与乡里亲友做伴,相邀外出。这些人,除商人和手工工匠外,多数是贫苦农民。乾隆安徽桐城《高氏宗谱》第12至14代,有21人先后迁往陕西,其中携带妻儿的5人,占统计数的23.8%;携子同往,把妻子、父母或若干子女留在家乡的3人,占14.2%;剩下单个外迁13人,占62%;只身外出的比例最大。湖南宁乡《资阳高阳三修族谱》记载往四川的12人,仅3家带有家眷,光棍汉占75%。至于在外迁浪潮中,山东人渡海闯关东(关外东北地区),直隶、山西人出长城走西口,因主体是贫苦大众,单独前往者更占有绝对多数。在此且以山东潍县陈姓为例,这个家族从12代起便不断有人外出往关东和口外等地谋生,内到口外的51人,明确记载在那里安家生子的13人,占25.49%;去关东的18人,安家生子者3人,占16.66%。[9]本来,安家生子不等于全是携带家口外出的,而未见记录者也可能会有少数漏载的,不过总体权衡,单身外出应是主体。

二、单个客民的异地婚姻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