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汉代的女权
反纳粹运动中的歌德勒团
从台谏制度的运作看宋代
清代史馆的人员设置与管
明清易代的偶然性与必然
历史哲学危机时代的史学
关于叶利钦时代的若干思
论清末版权法律文本的出
试论明代的州县吏治
清代刑案中记录的蒙汗药
最新热门    
 
论清代的人口流动和婚姻地域圈的关系

时间:2009-7-24 13:55:16  来源:不详
国学生祝方厚家。祝的先世亦系安徽宿松人。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方厚5岁,岁父亲祝汇并母杨氏迁居湖北郧西县。方厚善于经商,在贩运贸易中赚了钱。他不但在郧西买房置地,而且把势力由鄂西北一直伸展到陕南的洵阳等地。就在祝方厚发迹的同时,他的儿孙们也先后得了功名,有了官衔。长子祝吉以郧阳府学增广生议叙八品衔,次子英则取得从六品侯选布政司经历的资格,等等。一家兼有商人、地主、官绅三重身份,在小小郧西山城,算是首屈一指了。反映在婚姻关系上,祝方厚妻马氏仍为宿松人,但到了儿孙一辈,挑选的已多是郧西名族。[33]计从他父亲起,也隔了两代,才实现土客结亲。然而比起傅家来,经历的曲折似乎要小一些。这可能与祝方厚出道较早,土著名族不得不屈身巴结有关。

四、人口流动对通婚地域圈的影响

  清代的人口流动,给相对封闭的通婚地域圈造成一定冲击,不过因为客民中的情况各种各样,所以冲击力的大小也不一样。一般说来,单个零散的客民,他们要在留居地成婚成家,大抵只好屈从于当地的婚俗习惯,并最终溶入于客地的主流社会。对于那些相对集中集居的客民,或主客参半、主少客多的地方,他们的通婚变化就要曲折缓慢得多。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土客双方在思想习惯等方面交汇融合的过程,而且最后可能成为既非全是土著区的原貌,亦与客民祖居地有所区别的一种混合型习俗,特别是有些来自多个地区组成的居民区,其风俗更显出多样化的趋向。此外,客民们本身经济、政治力量的大小,与在客地能否顺利择偶婚配,也有重要的关系。多财有力者并不困难,可对于贫苦大众、尤其是单个零星户,难度却要大多了。客民中出现的许多质量不高的婚姻,相当部分就发生在这些人身上。
  清代的人口流动,还促进了客籍地与原居地之间的婚姻联系。有的客民在新居地生活有了头绪,便回祖籍娶妻,或把留家的眷属接到客地。也有的把客地生下的子女送回老家,在那里找对象、结连理。据有的学者统计,康熙、乾隆以后,随着大陆移民在成婚立业的日益普遍,又有许多在台湾出生的女子被嫁回大陆。在所查阅的福建70余部族谱中,有11部记录了这种婚姻,人数达到83人。[34]
  清代的人口流动,对促进各民族间的婚姻,也起着积极的作用。由于历史的形成,我国少数民族大都集中在边疆山区,而清代移窄就宽的移民活动,亦多流向那里,从而使各民族间交往大大增加了,结婚联亲的事自然无法避免。关于这一点,很多资料都有记载,因不想多占篇幅,不一一列举。在《大清会典事例》和《大清律例》等有关条例中,载有不准蒙汉、苗汉联姻,在台湾禁止汉人娶番妇,这本身就告诉人们,他们之间的通婚已是不可忽视的客观事实,引起了统治者的警觉,感到需要防范了。由于条规违反历史潮流,最后不是被迫松禁,或名虽禁而实不止,联姻的人数和联姻地域仍在扩展。
  在清代,随着向国外移民的增多,又出现了涉及地域更广的跨国婚姻。福建永春县《桃源潘氏族谱》记录该族族人,自雍正年间起便有人移居外洋,到清末止,先后有802人辗转于南洋,即今东南亚各国。按时期分:清初期外出85人,中期298人,后期419人,愈到后来出去愈多。明确记载在国外娶妻的起于19世纪,她们的国籍包括今菲列宾、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和印度尼西亚。永春《桃源潘氏族谱》中反映的跨国婚姻,在闽粤侨乡发现的还有很多,他们中有的也明确写进了族谱。光绪《慈溪县志》言:浙江宁波人善于经商,商旅遍天下,日本、南洋以致西洋国家,都有其足迹和铺号,其中亦不乏在当地“娶妇长子孙者”。看来跨国婚姻远不限于闽广。
  由于社会条件的限制,以及传统婚姻制度对人们思想、精神造成的束缚,总的说来,清人婚姻地域圈,不管是普通百姓,或中上层人士,都不算宽广。但是,延续时间长、涉及范围广的人口流动,却给封闭的圈子打开了一个缺口。尽管这个缺口在各地造成的影响有大有小,而且在有的地方,特别是群居移民区,一旦新的婚姻网络形成,可能又会出现新的封闭圈。不过无论如何,比起原先的纹丝不动来,毕竟是一种变化、一种扩大。考察清人婚姻地域圈,如若不把人口流动这个因素包括在内,就是不全面的。

 

[1]  光绪《广德州志》卷24。
[2]《陆陇其年谱》,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272页。
[3]刘翠溶:《明清时期家族人口与社会经济变迁》,台北中央研究院经济所,1981年版,第254页。按:原表尚有出家、被掳、殉难三栏,未加收录统计。
[4]民国《绵西张氏族谱》卷2,《德邑巫太君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