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大历史观”下的明治维
苏联对“大跃进”和人民
最后的丝路古道—大海道
汉代的“大市”和“狱市
“大一统”与秦汉历史地
宋代福建海商崛起之地理
“大分流”还是“大合流
东、西“大秦国”及“至
中西古代“大一统”理念
蒙古汗国国号“大朝”考
最新热门    
 
“大海商风波”与康乾盛世的历史宿命

时间:2009-7-24 13:51:49  来源:不详
从某种意义上讲,康熙轻易地放弃了一次有可能突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进而推动中国社会向近代转型的重要契机,放弃了一次依靠民间经济力量控制东南亚贸易航线,从而重构中国东南海疆国防线、开拓中国经济增长新的地域空间、扩大中国在亚太地区区域影响力的天赐良机,这是十分遗憾的。康乾盛世把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经济、政治和文化推向了极致,却丧失了一些可以将中国导入近代化进程的黄金机遇,而让中国始终徘徊于传统的框架之中,这不能不说是康乾盛世的历史宿命。
 

参考文献:
1.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康熙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档案出版社,1985年。
2.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3.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整理:《康熙起居注》,中华书局,1984年。
4. 《清圣祖实录》,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
5. 张伯行编:《正谊堂全书》,福建正谊书院同治五年藏版。
6. 张伯行编:《正谊堂文集》,福建正谊书院同治五年藏版。
7. 张伯行编:《正谊堂续集》,福建正谊书院同治五年藏版。
8. 马建石、杨育棠主编:《大清律例通考校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
9. 张荣铮、刘勇强、金懋点校:《大清律例》,天津古籍出版社,1993年。
 
 (资料来源:本文由作者提供,本网首发,引用请注明出处) 
 
[1]《两江总督赫寿奏闻张伯行案舆论并参劾张伯行折》(康熙五十四年正月二十二日),见《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第993页。
[2]《海洋被劫三案题请敕部审拟疏》(康熙五十年),见张伯行编:《正谊堂文集》卷一,福建正谊书院同治五年藏版。
[3]《海洋被劫三案题请敕部审拟疏》(康熙五十年),见张伯行编:《正谊堂文集》卷一,福建正谊书院同治五年藏版。
[4]《沥陈被诬始末疏》(康熙五十一年),见张伯行编:《正谊堂文集》卷二,福建正谊书院同治五年藏版。
[5] 同②。
[6]《江南提督师懿德奏谢从宽处分运米战船案罪名折》(康熙五十三年正月十八日),见《康熙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五),第390页。
[7]《两江总督噶礼奏报运米赈济灾民折》(康熙四十九年十月初六),见《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第699页。
[8]《清圣祖实录》(三),卷258,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第550页。
[9]《江苏巡抚张伯行奏为海船情形折》(康熙五十二年十一月二十六日),见《康熙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276——278页。
[10]《清圣祖实录》(三),卷262,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第580页。
[11]《江苏巡抚张伯行奏为海船情形折》(康熙五十二年十一月二十六日),见《康熙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276——278页。
[12]《张清恪公传》,见张伯行编:《正谊堂全书》卷首,福建正谊书院同治五年藏版。
[13]《校勘张元隆船只有无在外逗留檄》,张伯行编:《正谊堂续集》卷二,福建正谊书院同治五年藏版。
[14] 同③。 
[15] 同②。
[16]《两江总督赫寿奏江宁巡抚张伯行参劾案有伪折》(康熙五十三年八月二十一日),见《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第971页。
[17] 同⑥。
[18]《江宁巡抚张伯行奏报布政使包庇私通海洋之人并雨雪粮价等情折》(康熙五十三年三月初四日),见《康熙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五),第450页。
[19] 同⑥。
[20] 同②。
[21]《江宁巡抚张伯行奏报布政使包庇私通海洋之人并雨雪粮价等情折》(康熙五十三年三月初四日),见《康熙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五),第450页。
[22]《康熙起居注》(三),第2118页,康熙五十三年十月初一日,中华书局,1984年。
[23]《苏州织造李煦奏报张伯行仍不认罪折》(康熙五十四年四月十四日),见《康熙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六),第148页。
[24]《清圣祖实录》(三),卷262,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第580页。
[25]《张清恪公传》,见张伯行编:《正谊堂全书》卷首,福建正谊书院同治五年藏版。
[26]《江宁巡抚张伯行奏报布政使包庇私通海洋之人并雨雪粮价等情折》(康熙五十三年三月初四日),见《康熙朝汉文朱批奏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