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一位普通农民的文保情结
最新热门    
 
从无偿征敛向有偿购买的演进

时间:2009-7-24 13:51:58  来源:不详
,颇以扰民。叔度
通轻重,以为此非长久之利,因奏曰:“唐、虞至治,懋迁化居,所以调有余不足,
便民赡国。臣前在潭州,见茶积成山,或不能泄,岁久则皆焚弃;今利丰监积盐复多,
有司无术以御之,但坐守视之耳。国家据山海之源而不能用,边寇小警,搜弊补败,
辄以劳民,至上下空匮,甚非计也。臣请通茶盐之利,被之河北关中,国可益赋而财
用足”。上异其言,即以驿召入问计策,语合意,因留判三司都磨勘司。[10] 

宋太宗采纳了刘式的建议,“自河北用兵,切于馈饷,始令商人输刍粮塞下,酌地之远近而优为其直,执文券至京师,偿以缗钱,或移文江淮给茶盐,谓之折中”。[11] 商人在沿边入中粮草之后,凭“文券”(钞引)既可以像唐末那样到京师兑换现钱,也可以到江淮兑换茶盐。我们前面从榷茶制度的角度把这种办法称为“交引法”,但如果从便籴制度的角度看,则可以按宋人习惯的说法称之为“折中法”。

这种入中粮草“以钞引给之”,凭钞引既可能换取现钱、也可能换得茶盐等榷货的便籴制度,自雍熙年间确立后,经历了多次变革。参见表1:

表1 北宋支偿入中的榷货与货币比重变化表

年代 籴法 创议者 偿值之物所占比例(%)
雍熙二年 折中法 刘式 缗钱或茶盐
至道二年 折中法 杨允恭 茶100
咸平五年 三分法 王嗣宗 香药40、犀象30、茶30
咸平六年 四分法 王嗣宗 香药犀象60、茶40
天禧三年 三说法 寇 咸 缗钱25、茶30、香药象牙45
乾兴元年 三说法 范雍 缗钱25、茶30、香药象牙45
天圣元年 见钱法 李谘 缗钱100
天圣三年 三说法 孙
天圣八年 三说法 缗钱35、茶40、香药象牙25
景佑三年 见钱法 李谘 缗钱100
康定元年 三说法
庆历中 三说法 缗钱30、南盐35、香药茶35
庆历八年 陕西见钱法 范祥 缗钱100
庆历八年 河北三说、四说法 董沔 缗钱20、茶40、香药象牙15、南盐15
皇佑二年 见钱法 韩琦 缗钱100
至和二年 见钱法 薛向 缗钱100

可见便籴制度中钞引的偿值之物在不同时期不同的籴法之下是很不一样的。大致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如杨允恭创立的折中法、王嗣宗创立的三分法四分法,不管各种榷货的具体比例如何,全部都是榷货;第二类,李谘等创立的见钱法,100%全用缗钱;第三类,是介于上两种之间的刘式折中法、以及三说法四说法,既有榷货、也有缗钱。尽管上述籴法多有反复,特别是第二种和第三种类型交相更替,但在皇佑二年之前,总的情况是用榷货偿值的比重大,折中法、三说法实行的时间长。

固然,无论是用现钱买粮草,还是用榷货换粮草,都属于宋政府财政分配的范畴,从这个角度看,这两种便籴形式并无本质性的区别。但这两种方式在具体的操作程序上毕竟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用现钱买粮草的情况下,榷利首先表现为财政的货币收入,购买粮草则是财政的货币性开支,这是财政的正常运作形式。在用榷货换粮草的情况下,沿边地区的粮草,与东南地区的茶盐及京师积存的香药犀象,通过钞引的联络、利用商业信用关系直接挂起钩来,则是财政收支的变通形式。禁榷制度不仅被纳入了国防财政的体系,而且成了军队后勤保障的依托;茶盐香药等榷货不仅是政府控制下的特殊商品,而且成了与宋王朝存亡攸关的重要战备物资。

宋政府之所以不用货币,而直接用茶盐换粮草,与当时货币财政收入较少有很大的关系。如天圣元年李谘实行见钱法,“使茶与边籴,各以实钱出纳,不得相为轻重,以绝虚估之弊”。除了豪商巨贾因为不能利用虚估牟取暴利而群起反对外,朝廷上的大臣们,亦“谓边籴偿以见钱,恐京师府藏不足以继,争言其不便”。[12] 庆历八年董沔请求在河北实行三说法和四说法时,三司也表示赞同,并说:“自见钱法行,京师钱入少出多,庆历七年,榷货务缗钱入百十九万,出二百七十六万,以此较之,恐无以赡给,请如沔议”。[13] 皇佑二年,根据韩琦的建议再行见钱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