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没有相关教案试题
最新热门    
 
论均输法

时间:2009-7-24 13:51:59  来源:不详
数目,本司以无圣旨,难议供报,然恐其别有申陈。诏:籴本钱系朝廷赐,不得一例起发”。[25] 虽然朝廷拨付的籴本钱有时存在着不能足额到位的问题,但由于东南诸路征敛的漕粮也常常不能及时足额地供纳,发运司每年漕运上供的600余万石漕粮主要是靠朝廷所拨的籴本钱购买应付的。朝廷拨给一定数额的籴本钱,增大了漕粮的市籴量,在保障朝廷漕粮之需的同时,还对调节汴京的民间粮食市场发挥了积极作用。熙宁三年六月,“诏京师仓储已丰,比闻民间米价稍贵,可发淮南上供新米,令酌中估价,遣官分诣诸市,置场出粜,以平物价”。[26] 宋徽宗初年的一道诏书中也说:“元丰中,以次补拨发运及千万,军储充足,国用富实”。[27] 

均输法还在实行过程中有所完善,这就是熙宁末年,沈括担任权三司使期间,仿效刘晏之法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籴买价格、数量体系,使“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得到了更好的贯彻。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一云:“刘晏掌南计,数百里外物价高下即日知之。人有得晏一事,余在三司时尝行之于东南。每岁发运司和籴米于郡县,未知价之高下,须先具价申禀,然后视其贵贱,贵则寡取,贱则取盈,尽得郡县之价,方能契数行下,比至,则粟价已增,所以常得贵售。晏法则令多粟通途郡县,以数十岁籴价与所籴粟数高下各为五等,具籍于主者(今属发运司),粟价才定,更不申禀,即时廪收。但第一价则籴第五数,第五价即籴第一数,第二价则籴第四数,第四价即籴第二数,乃即驰报发运司。如此,粟贱之地自籴尽极数,其余节级各得其宜,已无极[28] 售。发运司仍会诸郡所籴之数计之,若过多,则损贵与远者;尚少,则增贱与近者。自此粟价未尝失时,各当本处丰俭。即日知价,信皆有术”。[29] 

江淮发运司还按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原则,依朝廷所需将上供物资进行了灵活的品种调节。熙宁三年八月,权三司使吴充上奏:“三路屯聚士马,费用不赀。河北缘边,岁于榷货务给缗三二百万,以共便籴,非次应副不在其数;陕西近年出左藏库及内帑钱、银、绸、绢数百万计;河东岁支上京钞不少。当无事之时,常苦不足。乞自明年岁减江、淮漕米二百万石,委发运使于东南六路变易轻货二百万缗。五年外,漕米如旧,所得无虑缗钱千万,转致三路封桩,宽为期限,与民变转见钱,兼令商人入粟,优给物货,委提点刑狱司主管,仍以三司封桩平籴备边钱斛为目”。针对吴充的建议,朝廷上进行了专门讨论,大致形成了三种解决方案:一是按吴充所说的把发运司掌握的200万石漕粮在东南就地出卖,再买成“轻货”。这样做因为牵涉的商品量过大,对东南市场会形成不小的冲击,如王安石就说:“今必欲变二百万石米,则米必陡贱;必欲置二百万贯轻货,则货必陡贵矣”。二是宋神宗主张的把漕粮运到汴京出卖。这样做既不经济,对汴京市场的冲击也不会小。三是王安石主张的“令发运司度诸路有米贵处折钱或变为轻货乃便也”,也就是在东南米价贵的地方不再征敛粮食而折成钱或“轻货”交纳。这显然是与均输法的原则办法相一致的。最后朝廷令吴充按王安石的意见办理。[30] 

熙丰年间,均输法在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可以归纳为折钱过重、钱米并征和折钱不均三个方面。大凡歉收米贵之际,政府不征米改征钱,如果按丰收米贱地区的粮价折钱,对减轻农民负担是有利的。但有时官府折征的钱数比当地的市场价格都高出不少,就反而加重了农民负担。据吕公著说:“江南西路去年米价每斗约四十五以来,转移司和籴,每斗五十以来。所有人户合纳苗米,却令纳一色见钱,每斗九十以来,比市价增及一倍,比和籴价亦增四十有余”。[31] 后两种问题也出现在江西。元丰元年,“初,有旨听发运司据逐路未运粮百万硕折变见钱。至是,江南转运司诉以年额转漕已足,兼令于六路均出。今发运司独令本路折变六十万硕,又别遣官起本路见钱,靡有孑遗”。[32] 此外,元丰后期还出现了发运司把正常经费的籴本冒充“羡余”献给皇帝的恶劣现象。当时“发运使多献羡余以希恩宠”,而所谓“羡余”,据制置发运副使卢秉说:发运使“职在董督六路财赋,以时上之,安得羡?今称羡者,率正数也”。[33] 籴本一旦减少,漕粮收购也就必然萎缩。此外,一开始就对均输法持反对意见的苏辙,又于元佑元年三月八日上奏说:“顷者,发运司以钱一百万贯为粜籴之本,每岁于淮南侧近趁贱籴米。而诸路转运司上供米至发运司者,岁分三限,第一限自十二月至二月,第二限自三月至五月,第三限自六月至八月。违限不至,则发运司以所籴米代之,而取直于转运司,几倍本路实价。转运司米虽至,而出限一日,辄不得充数。江、湖诸路自来皆系出米地分,而难得见钱。旧日官岁籴米,钱散于民,故农不大伤,无钱荒之弊。今发运司以所籴米代供,而责钱于诸路;诸路米无所售,而敛钱以偿发运司,则钱日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