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王安石市易法与政府购买
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王
东西方近代化比较视野中
王安石历史地位沉浮与南
 三不足 的改革家——王
试论王安石变法与张居正
最新热门    
 
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

时间:2009-7-24 13:52:23  来源:不详
孔子犹鄙之,以为不知礼义信”⑦。他根本鄙视生产,鄙视劳动,又何况市易是商贾“末业”呢!他既不重视生产,又不讲究商品交换,其理财之道,除了墨守成规无所变通的老一套外,不可能有什么作为。
    是不是司马光全然不要商贾呢?那也不然。他主张“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
  ①  见《温国文正公文集》卷一六《请建储贰或进用宗室第二状》。
  ②  《温国文正公文集》卷二三《论财利疏》;《栾城集》卷二一《上皇帝书》。
  ③  《陆游文集》卷二九《书通鉴后》。
  ④  《王文公文集》卷三二《风俗》。
  ⑤  《王文公文集》卷一《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⑥  《王文公文集》卷九《诫励诸道转运使经画财利宽恤民力》。
  ⑦  《温国文正公文集》卷二三《论财利疏》:卷六○《与王介甫书》。
 
大,散诸近而收诸远,则商贾流通”,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一般商品交换的发展,“公家之利”只停在物物交换范围之内,只容许极小极小部分让商人去承办。至于豪商兼并的一切弊端,官府也不能干预,因为“彼商贾者志于利而已矣”,如果官府干预其事,“彼无利则弃业而从他,县官安能止之哉”①,却又跟豪强兼并之家一鼻孔出气了。他的基本论点,乃是“财不在官则在民(实即豪强)”,这也是他的理财的出发点。
王安石的市易等法,触犯了司马光这班人“财不在官则在民”的利害关系,因之遭到了猛烈的抨击。在这场斗争中,出现过几次大的交锋。第三者件事是收买梳朴问题。梳朴小贩遭到兼并行户的敲诈压制,久留京城,无法销售,市易司只好收买,转卖梳朴,以供应市场需要。守旧派便攻击市易司转手取利,致使梳朴涨价。王安石对市易司收买梳朴一事作了十二字评论,即“通利商贾,抑制兼并,榷酤市井”。事实确是这样,收买梳朴可以限制行户的兼并,有利于商品交换,官府应该干预其事。第二件事是监卖果实问题。卖果实的小商人,“上为官司科买所困,下为兼并取息所苦”,自行投状,愿借官钱出息,供纳宫中所需果实。结果小商贩有本钱做生意,果实行亦免于官府科买之苦。守旧派指责“官中更为贩卖事,诚不便”,王安石则认为“官私便利”。这件事本身是件小事情,对于整个商品交换来说,却是具有原则性的,两派争论也很激烈。第三件事是西边古渭城设置市易司问题。古渭城设市易司,涉及边地商品交换,主要还是为了筹集边费。反对人撇开边防问题不谈,只说是“官中不能更为贩卖事”,并指责市易司人员有僧人在内,好像是有损于官司的声誉。王安石着眼于边防,理直气壮,守旧派对此只好哑口无言。至于个别僧人为市易司奔走,王安石认为商贾不必都是“笃行君子”,对于“官中不能更为贩卖事”,他反驳说:“且不论古事,止以今公私皆贩卖人,无以为不便,何也?”②意思是说,当今商品交换日益频繁,人人都不说不便,这其中是很有道理的。这一反驳,可谓淋漓尽致,也如实地反映出当时社会经济生活的一个侧面。
 
七、王安石利用商品经济为封建政治服务
 
在王安石的心目中,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是以使用价值为目的,而不是以交换价值为目的,这是跟他前辈人以及当时守旧派的观点相同的。商业重在货物流通,是农民和手工业者与别人交换的纽带,这也是跟他前辈人以及当时守旧派的观点相同的。王安石与守旧派不同之点又是什么?有如守旧派认为“谷重而农劝”,那是很消极的;王安石则主张兴修水利、改良生产工具和土壤、鼓励农民安业、大力开垦荒地等,官府要积极参与农事、干预农事。又如守旧派对手工业一向忽视,对商贾力求限制其活动范围和方式;王安石则主张调节日用器物的需要,官府直接参与并干预其商业活动,并在一定程度上采取封建国家控制下的自由放任政策,扶助商业的发展。
————————
    ①  《温国文正公文集》卷二三《论财利疏》。
②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二四;《宋会要辑稿》卷一三九。
 
  王安石主张积极参与并干预商业活动,这在青苗、市易等法中表现得十分明显。在这些法令中,青苗法限制和打击高利贷,官府直接进行货币借贷,而并不禁止一般民间的相互借贷,只是官府不再为债主追债了。货币借贷的通行,又可以在一定

 << 上一页  [11] [12] [13] [1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