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从《齐民要术》看少数民
有关《齐民要术》若干问
《齐民要术》的撰者、注
《齐民要术》成书背景小
孔子何以赞美《齐风·猗
从《齐民要术》看古代农
由《齐物论》谈庄子
最新热门    
 
《齐民要术》的林副产品贮藏加工与利用的整理研究

时间:2009-7-24 13:52:48  来源:不详
采用"果库"贮藏梨实时,其原理也与此基本相同。

《齐民要术·种桃柰》载藏葡萄法:"极熟时,全房折取。于屋下作荫坑,坑内近地凿壁为孔。插枝于孔中,还筑孔使坚。屋子置土覆之,经冬不异也。"葡萄是浆果,比梨含水量还大得多,因而,它的贮藏对温度、湿度和通风条件与梨不尽一致。南北朝人们发明了在屋夏下面挖荫坑,采用覆土插枝以控制温湿度和通风条件,使葡萄长期得以保鲜的方法。用这种方法处理的葡萄,经过一个冬季也不会变质。

此外,还有烟熏法、火焙法、渍法以贮藏林副产品,不再赘述。

2、林副产品加工

2.1果

今人称面,原指大米小麦等面粉经过烘炒而成的干粮,这种干粮为粉末状,易于保存。南北朝,受胡人烘干面粉而食的生活方式影响,人们发明了把许多果实研磨成粉末状,便于携带和保存,由于它的面有相似的特点和使用价值,所以时人亦称干制的果实粉末为。《齐民要术·种枣》记酸枣法:"多吸红软者,箔上日曝令干。大釜中煮之,水仅自淹。一沸即漉出,盆研之。生布绞取浓汁,涂盘上或盆中。盛暑,日曝使干,渐以手掌摩挲,散为末。以方寸匕投一碗水中,酸甜味足,即成好浆。"

上文所谓酸枣,恐非今人所谓酸枣,因果实粉末溶液为酸甜之味,故称酸枣;据《尔雅》,"木贰,酸枣",郭璞注:"木贰,树上实酢",《孟子》:"养其木贰枣"。这些都出自《齐民要术》所引,如果为酸枣,则果粉应名曰"

木贰枣"。这种取名法符合果品命名习惯。"树上 摺笔魈甯叽笠玻?"实酢者"果实酸苦也。从"多收红软者,箔上日曝令干"也可看出与一般红枣并非特异。另外,真正的酸枣果实生于荆棘丛中,采一果实属不易,且果肉特少,出粉率更差,烦劳多而收获少,于较易获得而优质的红枣相比,人们不可能弃优逐劣,或做徒劳无益之事,尤其是小生产者农民更为实惠。

《齐民要术·种梅杏》廖和杏李?法"杏李熟时,多收烂者,盆中研之,生布绞取浓汁,涂盘中,日曝干,以手摩刮取之。可和水为浆,乃和米?,所在入意也。"

《齐民要术·柰、林擒》记作柰?法:"拾烂柰,内瓮中,盆合口,勿令蝇入。六七日许,当大烂,以酒淹,痛抨之,令如粥状。下水,更抨,以罗漉去皮、子。良久。澄,泻去汁,更下水,复抨如初,嗅无臭气乃止。泻去汁,置布于上,以灰饮汁,如作米粉法。汁尽,刀大如梳掌。于日中曝干,研和末,便成。甜酸得所,芳香非常也。"林擒?法雷同,恕不赘引。

缪启愉校释作米粉法:贮出淳汁,著大盆中,然后再澄清,去水,吸湿,刀割成"如梳"。

(3)按当时用果品加工?面,没有用任何添加剂,而纯粹是果汁浓缩晒干,然后研磨成面粉。今天类似的产品如各类果粉等,与果?无不有渊源关系。

2.2果脯

《齐民要术·种枣》引枣脯法:"切枣曝之,干如脯也。"

《齐民要术·柰、林擒》引作柰脯法:"柰熟时,中破,曝干,即成矣。"

这些大概是果脯的初始阶段,如今的果脯在工艺和成品上有较大差异。

2.3果醋、果酱

《齐民要术·种桃柰》记桃酢法:"桃烂自零者,收取,内之瓮中,以物盖口。七日之后,即烂,漉去皮核,密封闭之。三七日酢成,香美可食。"

《齐民要术·作酱等法》记作榆子酱法:"治榆子人一升,扌寿米,筛之。清酒一升,酱五升,合和。一月可食之。"

按:榆子酱,东汉崔谓之苩酉俞(4),明朝李明谓之榆仁酱(5)。作为传统的烹调佐料,果醋、果酱在我国人民生活中早得利用,随着栽培作物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加工果醋、酱的原料亦在变化。如今天尚能看到一些果农加工苹果醋、梨醋。2.4酉奄果《齐民要术·种李》记作白李法:"用夏李,色黄便摘取,于盐之。盐入汁出,然后合盐晒令萎,手捻之令褊。复晒,更捻,极褊乃至。曝使干。饮酒时,以汤洗之,漉著蜜中,可 ?酒矣。"

《齐民要术·种梅杏》记和白梅法:"梅子酸,核初成时摘取,夜以盐汁渍之,昼则日曝。凡作十宿,十浸十曝,便成矣。调鼎和齑,所在多入也。"

《齐民要术·种木瓜》引《食经》藏木瓜法:"先切去皮,煮令熟,著水中,车轮切,百瓜用三升盐,蜜以斗,渍之。昼曝,夜内汁中,取令干。"

按:车轮切谓收木瓜横切成圆片。木瓜韧皮厚,不易渍,故先剥皮,并切成横片,把盐、蜜按一定比例混合制,咸甜爽口。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