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从《齐民要术》看少数民
有关《齐民要术》若干问
《齐民要术》的撰者、注
《齐民要术》成书背景小
孔子何以赞美《齐风·猗
从《齐民要术》看古代农
由《齐物论》谈庄子
最新热门    
 
《齐民要术》的林副产品贮藏加工与利用的整理研究

时间:2009-7-24 13:52:48  来源:不详
、花的利用

《齐民要术·种竹》载:"二月,食淡竹笋。四、五月,食苦竹笋。蒸、煮、包、酢,任人所好"。竹笋是着生于竹鞭破土而出的芽,因其富含营养,香美可人。自古成为中国百姓的一道野菜佳肴。南北朝时,竹笋的食用已经发展到采用蒸、煮、包、酢等手段加以烹调食用;蒸笋,是将笋放入蒸锅,靠气体烘熟;煮笋是将笋放入锅内水中,烧水至沸使笋煎熟;?笋是一种油焖法,即将竹笋放入植物油或动物油中焖熟;酢笋是一种酸泡笋,《齐民要术》引《诗义疏》云:"苪,冬夏生。始数寸,可煮,以苦酒浸之,可就酒及食。"石声汉先生《齐民要术释文》以苦酒为醋。由此可见,酢笋是以醋渍而成的一种泡菜。

《齐民要术》引《食经》云:"取笋肉五六寸者,按盐中一宿,出,拭盐令尽,煮糜一斗,分五升与一升盐相和。糜热,须令冷,内竹笋碱糜中一日。拭之,内淡糜中,五日可食也"。这里介绍了利用食盐盐渍竹笋的方法,其中,糜是一种稀粥,用来配合食盐以淡化竹笋咸味的淡化佐料。

关于林木之花利用,唯见榆类。《齐民要术·种榆白杨》载:"木夹榆、荚叶叶苦;凡榆,荚叶甘。甘者,春时将煮卖"。由此窥知,当时有些贫困的树农到春季自己吃味苦的榆花,而把味甜点的凡榆花煮熟卖掉,以维持生计。

4、分析与思考

4.1林副产品倍受贾氏关注的原因

林副产品能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这是贾氏关注林副产品,系统搜集、整理林副产品贮藏,加工和利用方法的前提条件。首先,林副产品有巨大的富民价值。贾氏列举了历史上的茨充教民种植桑,李衡州种植柑桔,樊重广植梓漆等真实典故,意在表明林木及其副产品不仅为衣食之源,使家给人足,亦可助民致富。贾氏先生并无囿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范畴,而是把眼光放到林木及其副产品可令人富甲王候的商品视野中,他赞成太史公的这一观点;种树致富者"与千户候等",反映了贾氏的富民思想,这一点,张一仪先生有系统论述(8),在此不赘。

其次,农副产品有得天独厚的赈灾价值。贾氏列举的董奉拥有十数万株杏树,以赈济庐山地区贫乏饥饿之民;嵩山东北的牛山杏林遍野、果实累累, 性肼抑艘匀缓颖敝?广种桑树,多收干椹,使"民死而生"。这些事实表明,林副产品的赈灾效益决非一时一地一户一人,而是数州数县,跨州连郡、涉及千家万户。林副产品何以有如此价值,主要由于树木是主根性深根植物。一般来说,根系的形状大小与树冠形状大小呈对称性。因此,树木依靠庞大的根性对自然灾害有强大的抗逆作用。比起一般农作物对涝灾、旱灾的适应性,树木要高得多。加之树木冠大,结果枝多,单株产量高,收获期长,郁闭成林的果树,其群体产量将更高。所以,历史上曾出现过灾荒年馑,农作物颗粒无收,而山林果树地依然枝繁叶茂,果实累累的现象(9)。表明林副产品得天独厚的赈灾价值。

再次,林副产品作为特殊时期的战略物质的重要价值。贾氏列举杨沛课民益畜干椹以助曹军的典故,在军事史上堪为一个创举,表明林木种子、果实等林副产品可以补充军事给养,帮助军队渡过饥馑。历史上的一些中兴王朝无不从中有所借鉴,在内地和边疆屯垦,广植经济林,丰富军队物质生活。即使今天,对军队建设亦有重要的史鉴价值。

4.2林副产品贮藏、加工和利用技术远迈年代,且为后来各封建王朝无出其右者首先是林副产品贮藏方法系统、全面、自然天成,且方法较为科学。根据不同林副产品含水量及生理特性的不同,分别采取晒曝法、阴干法、烟熏法、火焙法、渍法,以获得较长的贮藏时间和较好的食用效益。南北朝时,古人已经具备一些林副产品含水量知识、生理呼吸知识、微生物知识等,即使这些知识不是理论性的、经验性的也很必要。人们在林副产品贮藏方面能够发明这一系列方法,与这些知识的长期积累分不开。然而,在此后长达一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林副产品贮藏方法虽有一点改进,但始终没有实质性的突破。

其次是林副产品加工技术发达,简朴无害,加工成品多样、食品纯法天然。根据林副产品的生物特性及食用需要,南北朝时期人们发明了果、果脯、果醋、果酱、酱果(相当于今天的泡菜)、果干、果酒等食品的加工技术,标志着我国林副产品加工水平位于当时国际前茅。这些成果的取得,与不旮人们的微生物发酵知识(10)、防腐保鲜知识、产品装璜知识、产品命名知识的进步是不可分开的。这些产品和技术的发明对中国人生活习惯产生了深刻影响,直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