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从《齐民要术》看少数民
有关《齐民要术》若干问
《齐民要术》的撰者、注
《齐民要术》成书背景小
孔子何以赞美《齐风·猗
从《齐民要术》看古代农
由《齐物论》谈庄子
最新热门    
 
《齐民要术》的林副产品贮藏加工与利用的整理研究

时间:2009-7-24 13:52:48  来源:不详
>除以上加工方法外,还有果酒、果干的制作记录,限于篇幅亦不赘述。

3、林副产品利用

除林果之外,时人对树木叶、花、芽、皮、枝、根等均有利用。

3.1树叶利用

根据不同树木叶片特点,分为食用、养殖和染料三种。《齐民要术·种椒》载:"其叶及青摘取,可以为菹,干而末之,亦足充事。"

按:菹者,酉奄菜,通常以盐渍之,阴干以后研磨成粉末,作为调料。这是花椒叶用作调料的最早记录。

《齐民要术·种桑》载:"柘叶饲蚕,丝好,做琴瑟等弦,清鸣响彻,胜于凡丝远矣"。这条资料表明,我国人民早在1500年前就利用柘叶养蚕,并取其丝以为上等琴弦。

《齐民要术·种棠》载:"八月初,天晴时,摘叶薄布,晒令干,可以染绛,必候天晴时,少摘叶,干之;复更摘。慎勿顿收。若遇阴雨则氵邑,氵邑不堪染绛也。"贾氏按:"今棠叶有中染绛者,有惟中染土紫者。"石声汉先生认为"棠梨树叶中,含有多种花青素类,及多种多酚类,可以染红及紫色;但染绛(大红)现在却不可能。也许是古代另有方法(如加特殊媒染剂),也许古代所用的棠和现在的有些不同。另一方面,颜色的标准也许不一样;古代所谓绛,未必是今日的大红--至少也许不如现在的鲜艳"。(6)棠叶究竟能否染成绛色,尚待考古及化学实验证明。但我国古代很早就利用许多树叶作为染料,在此可窥一斑。3.2树枝利用

主要用于薪柴、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诸方面。

3.2.1薪柴

《齐民要术·种榆白杨》载(榆树修枝)"其岁岁料简彖刂治之功,指柴雇人--十束雇一人,无业之人,争来就作。卖柴之利,已自无赀;岁出万束,一束三文,则三十贯……斫后复生,不劳更种,所谓一劳永逸"。

《齐民要术·槐柳揪梓 嘧酢吩兀海ㄑ盍吧僦Τぜ玻瓿纱偈鞯貌褚辉兀喜?六百四十八载。载植钱一百文,柴合收钱六万四千八百文"。熊大桐先生认为:"贾思勰通过算细帐来阐述林木的经济效益,是很有说服力的。美中不足的是,有些不利因素在计算时全未考虑。"(7)此言极是。然从利用角度看,当时林副产品利用的水平以及在交换中的价值因贾氏的完整记录得以保存,成为研究北魏林业经济的珍贵史料。

3.2.2生产工具

《齐民要术·种桑》记木利用:"欲作鞍桥者,生枝长三尺许,以绳系旁枝,木橛钉著地中,令曲如桥。十年之后,便是浑成柘桥,一具直绢一匹。"按:鞍桥即马鞍,像桥形,故称鞍桥。时人采用曲枝法制作鞍桥比较过去用火焙枝使之松软,然后渐渐用力使这弯曲如桥的方法,无论是造型结构还是坚固、实用性都要优良得多。

此外,枝还被用作马鞭、弓、锥、刀把等。

《齐民要术·种榆、白杨》记白杨:"三年,中为蚕木适……以蚕木适为率,一根五钱,一亩岁收二万一千六百文,柴及栋梁,椽柱在外"。按:蚕木适即蚕架上的横档木,亦即"蚕椽"。

《齐民要术·槐柳、揪、梓、梧柞》记柳云:(春季插柳),"至秋,任为簸箕。五条一钱,亩岁收万钱。"

3.2.3生活用具

《齐民要术》记载树三年,疏间下来的整条幼干,可制作"浑心扶老杖";木夹榆树五年作椽,木夹榆镟作陀螺(小孩玩具)及盏,十年可制作魁、瓶、木盍、器皿等。按魁即大勺,木盍为酒器。另外,适用于乐器者有楸树、白梧桐等,适用于家具者有柞树、梧桐、楸树、梓树、柳、槐树等。

3.3树皮利用

《齐民要术·种楮》引《说文》曰:"者,楮也"。贾思勰案:"今世人乃有名之曰角楮,非也……其皮可以为纸者也。"

利用楮树皮作为造纸原料,为东汉蔡伦发明。然当时尚没有普及推广,自魏晋以降,随着树皮造纸技术改良与推广,种楮之家大增,到北魏时期,政府更加重视林业生产,树农大获其利。因此,出现了树农"指地而卖"(大概是有的农户为了减省用功、怕麻烦,把整片土地上的楮树成批卖掉)。贾氏谆谆劝诫树农:"指地而卖者,省功而利少。煮剥卖皮者,虽劳
蟆F洳褡阋怨┤弧W阅茉熘剑淅侄唷V秩墩撸觏绞叮暌槐唷K晔站?百匹。"表明有些树农为赚更多实惠,自己造纸出售,树皮利用之广,获利之多,由此可见一斑。

3.4树木芽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