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评何炳松对西方史学理论
晚清中国对西洋医学的社
西汉宰相制度变化的原因
绵阳出土西汉木胎漆盘纹
西汉初期徭役制度新证
西汉刺史设置背后的经济
张家山汉简所见西汉继承
西汉黄河水患频发与防治
西汉授田制度与田税征收
略论西汉前期刍、稿税制
最新热门    
 
对西汉货币的重新认识

时间:2009-7-24 13:52:57  来源:不详
正面中心内凹,边缘上卷,光滑,背面隆起,凸凹不平。其中小型的一枚,外径32mm,重66.5g,其余19枚,外径62-67mm,共重4198g,最重的246.9g,最轻的178.5g,有的刻划“齐王”二字,均置于内棺。(34) 
1982年2月江苏盱眙县南窑庄出土背面中空、底面园形的“麟趾金”7块,共重1841.4g和背面中空、底面椭园形的“马蹄金”8块,共重2973.2g。(35)出土物否定了王献《中国古代货币通考》认为麟趾“必为五趾,铸金亦必为五趾之形”及“袅蹄小于麟趾”或“均重一斤”的说法。 
《汉书》的干扰 
《汉书》是班固的《史记》成书之后170余年的东汉章帝建初七年(公元82年)左右,写成的另一部史书。它对《史记》作了一些八月改和补充,在纪伟中加入了事件发生的年月,给史学界引用史料提供了方便,因此,其中的错误之处,对研究者的干扰颇大。现将有关西汉货币部分列举如下: 
关于荚钱和五分钱 
“汉兴,接秦之弊”,钱币“轻重无常”,造成商品流通的秩序混乱,但高祖画面应付战争,只能“令民铸钱”以应日需,铸币仍轻重不一。至高后“天下初定”,二年以半两即十二铢重的青铜作依据,减去铸造、运输等人工费用及火耗,铸行等值的“八铢钱”,从而统一了中国币制稳定了市场。由于八铢钱体过重,为便于流通使用,六年,铸重四铢的“五分钱”及重一铢的“荚钱”。五分钱形同八铢钱,荚钱薄似榆英。至文帝初年,荚钱已充满市场,以上有出土文物为证,《史记.平准书》也作了“至孝文时,荚钱益多”的记述。 
对于上述事实,》汉书.食货志》却说:“汉兴,以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荚钱。”作者班固认为“文曰半两、重如其文”的秦钱,是半两青铜重量的铸币,不知是用“轻重无常”的钱币,法定按其文“半两”的当值货币;以为汉兴时因无钱找另,形成了“秦钱重难用”,于是“更令民铸荚钱”。由于班固把发生在高后时期铸荚钱找另的事,提到20余年前的汉兴时期,歪曲了事实真象,起到了褒秦贬汉的作用,给后世的西汉货币研究干扰很大。受其影响的彭信威在《中国货币鸣》中说:“秦半两原重半两,名称虽然不变,可是实重在吕后二年就减为八铢,文帝五年为四铢,减重三分之一”,“所谓五分钱,比较合理的解释是十二铢的五分之一,即二铢四 ,一般人说是荚钱。”彭氏用几分之儿来确定主币与辅币的关系,是继清道光时蔡云之后的又一今古奇谈,持该学说者始终无法指出哪一种钱币是“五分之一钱”,因为世间根本不存在这种钱。其实“五分钱”的“分”,就是《居延汉简》中钱下设分的“分”,同现今货币角下设“分”没有两样;“五分钱”是值半个“八铢半两”的辅币,不是重“二铢四 ”的“荚钱”。 
关于四铢半两与三铢钱 
《汉书.食货志》说:“孝文五年更铸四铢钱,其文为半两”,“自寿文更造四铢钱,至是岁四十余年(即武帝建元五年至元朔三年之间),”“令县官销半两钱,更铸三铢钱”,此后“有司言三铢钱轻,更请郡国铸五铢钱”。以上内容与《史记.平准书》同,对四铢半两、三铢钱铸行时间作了相当明白的记述。可是,班固在写《汉书.武帝纪》时,不慎写入“建元元年春二月行三铢钱”。把“考文五年(前175)后四十年”的建元五年(前136)误成“建元元年(前140)”行三铢钱。建元元年距孝文五年就不是四十余年,而只有三十余年了。班固还未注意到《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中“建元五年行三分钱(“分”为“铢”之误)”的记述,在《武帝纪》中参入建元“五年春罢三铢钱,行半两钱”,“元狩五年罢半两钱,行五铢钱”。对此,东汉史学家荀悦认为《汉书》以“三铢----半两----五铢”的继承关系与》史记》“半两----三铢----五铢”的继承关系不合,因此,写《前汉纪》时,在班固认为建园园年“行三铢钱”、五年“行半两钱”的错误之上,再加元狩四年“销半两钱,更铸三铢钱”,五年“行五铢钱”,错上加错地形成“三铢钱二度铸行论”,但荀悦没有说明第二次铸行的三铢钱是继承哪一种半两钱。据王裕巽《西汉武帝建元年间初行三铢钱考》说:“三铢钱概为背平素,面有外轮之式,与武帝始铸于建元五年,罢销于元狩四年的武帝半两钱铸式全同。”(36)那么第二次铸行的三铢钱,即承接“有外轮的半两钱”了。现有湖北江陵168号汉墓出土物证实,有外郭的关两钱,在文帝时早已铸行,正是武帝建元五年“行三分(铢)钱”时被罢总收入之物,怎么成了“始铸于建元五年”的“有外轮”的半两钱呢?因此,三铢钱二度铸行论,就成了无稽之谈了。&nb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