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评何炳松对西方史学理论
晚清中国对西洋医学的社
西汉宰相制度变化的原因
绵阳出土西汉木胎漆盘纹
西汉初期徭役制度新证
西汉刺史设置背后的经济
张家山汉简所见西汉继承
西汉黄河水患频发与防治
西汉授田制度与田税征收
略论西汉前期刍、稿税制
最新热门    
 
对西汉货币的重新认识

时间:2009-7-24 13:52:57  来源:不详

“其后二岁(即元鼎四年),赤侧钱贱,民七法用之,不便,又废。于是悉禁郡国无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钱即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都郡国所前铸钱皆废销之,输其铜三官。而民之铸钱益少,计其费不能相当,唯真工大奸乃盗为之。”(17) 
司马适在《平准书》结尾时,根据了中国货币的起源与发展,随后说:“及至秦,中一国之币为三等,黄金以溢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然各随时而轻重无常。”(18) 
文物的印证 
史书是人写的,记述可能出错,加上成书之后,还可能发生误抄、脱简、乱简等情况,论误在所难免,要纠正其过失,只有依靠当时的物证----现在的出土文物来补正。现将有关西汉货币的部分出土文物列兴如下: 
1980年四川青川县郝家坪50号墓出土了与秦昭王元年(前306)纪年木牍同出的“半两”钱7枚,最大的直径是32.1mm、重9.8g,最小的直径是27mm、重2.0g,该墓距秦始铸“半两”钱的惠文王二年只30年,其钱是秦国的初行钱。(19)1962年陕西长安县韦曲乡首帕张堡出土一釜,内藏古钱1000枚,符合秦朝《金布律》“千钱一畚”的规定,是秦统一中国后行用的货币。该批古钱除“两甾”、“ 益化”3枚外,其八997枚均是秦半两,其重4484g,平均枚重4.5g,其中最重的11g、最轻的1.7g。(20)上述出土文物印证了《史记.平准书》所记秦半两“随时而轻重无常”,并且,进一步说明不论是战国时的秦国,还是统一中国后的秦朝,其钱币均是“轻重无常”的。1975年12月湖北云梦县出土的《金布律》规定:“百姓市用钱,美恶杂之,勿敢异”,秦王朝自己亦承认钱币“美恶杂之”的事实。同时,该规定还印证了《史记.平准书》说秦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是指不论钱体本身的轻重,均按其文“半两”青铜的价值来使用。 
1975年9月洛阳613研究所工地出土一块“半两”残陶范,范上有钱模8枚,钱径2.5cm、穿宽0.9cm,边缘极薄几乎成刃状,穿部较边稍厚,肉部从穿至边成弧面,钱文阴刻,“半”字下横、“两”字上横很短。(21)这就是汉兴时高祖“更令民铸钱”的钱范,钱范证明当时并不铸荚钱。 
1977年安徽阜阳汝阴侯灶夫妇墓出土西汉半两钱33枚,(22)其中钱径3cm的13枚,是高后二年铸行的“八铢半两”,其余钱径在2.2--2.7cm的是什么钱呢?按汉代边寨居延地区出土的简书,其中EPT9.87号记载:“姜四两,两二钱七分,直囗”,(23)可见汉时钱以下有“分”的单位,此类钱重四铢,正合“八铢半两”的十分之五,即史书所指的“五分钱”,后来钱界称其为“无郭四铢半两”是不适宜的。 
1982年冬山东省博兴县辛张村出土三块石范,其中两块一面刻“五分钱”、一面刻“榆荚钱”,荚钱径1.1、穿宽0.7cm,“钱制较小,形似榆荚”。(24)双面钱模石范说明,高后时“荚钱”与“五分钱”同时铸造。 
1960年湖南长沙砂子圹5号汉墓出土“五分钱”式的铁钱33枚,钱径2.4cm,重2.8g,可证高后行五分钱时,湖南长沙国就按其钱式铸行铁半两,(25)这是中国最早的铁钱。 
1975年湖北江陵凤凰山168号汉墓出土文帝十三年(前167)五月十三日随墓主人下葬的“四铢半两”101枚,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有周郭的,(26)它说明《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中所载的“孝文五年(前175)除钱律,得民铸钱”,铸的是有周郭的四铢半两钱,该墓同时出土“称钱稀”,衡上墨书42字:“正为市阳户人、婴家称钱衡,以钱为累,刻曰四朱,两疏,第十。敢择轻重衡及弗用,刻论罚徭里家十日。囗黄律。”其文大意是:里正(当时的基层政权机构)为市阳民户、商家颁发的称钱天平,以钱(指铜钱)为标准,法定重四铢,仍承袭“半两”为名称。该天平为第十号。敢选轻择重用钱及不用称钱衡者,按《囗黄律》处其在里正服徭役十日。值得注意是:这里第一次提出货币“以钱为累”。 


1973年山东莱芜市苗山办事处铜山村西汉冶铜遗址中,出土“三铢”钱石范,范上刻有16枚钱模,“三”字三横等长,“铢”字金旁以两横画代四点,朱旁头方折,有外郭。(27)这就是《史记.平准书》中所述的“自孝文更造四铢钱..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