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评何炳松对西方史学理论
晚清中国对西洋医学的社
西汉宰相制度变化的原因
绵阳出土西汉木胎漆盘纹
西汉初期徭役制度新证
西汉刺史设置背后的经济
张家山汉简所见西汉继承
西汉黄河水患频发与防治
西汉授田制度与田税征收
略论西汉前期刍、稿税制
最新热门    
 
对西汉货币的重新认识

时间:2009-7-24 13:52:57  来源:不详
sp;


受《汉书》干扰的彭信威不能辩明《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中“建元五年行三分钱”的“分”字是“铢”字之误,他在《中国货币史》中写道:“武帝建元元年铸三铢钱,五年又行半两钱,或三分钱”,“三分钱是十二铢的三分之一,即四铢,仍旧是四铢半两”,“元狩五年铸五铢钱”。这里所述时间错误暂且不说,其衔接关系又回到了“三铢----半两----五铢”说,并且用十二铢的三分之一来套四铢半两,太显削足适履。 
根据《史记》中的有关记述,经出土文物印证:文帝五年继无郭半两钱之后,铸行有郭的四铢半两,后四十年,至武帝建元五年更铸三铢钱,其钱有二式:一为五分钱式,背平,面无外郭;一为四铢半两式,背平,面有外郭。三铢钱与后行的五铢钱重量不合,经“诸郡国所有铸钱皆废销之”的政令之后,存世无几,加上在行用期间,未发生大规模的歼屠战事无需入土窖藏,从而三铢钱迄今已成了罕见之品。 
关于五铢钱及其郡国、赤侧、三官钱 
五铢钱初铸于何时?《汉书.武帝纪》说:“元狩五年(前118)罢半两钱,行五铢钱。”此后的权威著作均承其伎叙述。此说是否符合事实,应以当事人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为依据来进行论证。然而《史记》不同于《汉书》它未标明具体年月,但细心读来,文中对五铢钱的铸行时间还是有明确记述的。 
《史记》原文中有“自造白金五铢钱后五岁......铸钟官赤侧”,“岁余,白金终废不行。是岁也,张汤死。”同书载有“汤有罪自杀”在元鼎二年(前115)。按以上资料用逆推汉法可知:公元前115年(元鼎二年)“白金终废不行”,向前逆推“岁余”即公元前116年(元鼎元年)初“铸钟官赤侧”,再向前逆推“五岁”即公元前121年,正应《史记.酷使列传.张汤》中的《集解》徐广曰元狩二年“请造白金及五铢钱。”同书还载“元鼎二年(前115)汤有罪自杀”,“其后二岁(元鼎四年),赤侧钱贱......又废,于是悉禁郡国无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 
上述《史记》原文对白金三品和五铢钱及其赤侧、三官钱的铸行废止时间,均交待得明明白白,可见《汉书.武帝纪》说“元狩五年罢半两钱,行五铢钱”是错误的。其实是:元狩二年(前121)京师与郡国同时罢三铢钱,开铸五铢钱,该钱开始承三铢钱式,均背平,分面无外郭和面有外郭两种,随后“周郭其下”,即在钱背面加铸周郭以防磨取铜屑。元鼎元年(前116)京师加料开铸面四角决文的赤侧钱及其铺币小五铢,同时,郡县按钟官颁样开铸穿上或穿下横郭、穿上或穿下半月、穿上或穿四角决文等记号的五铢钱,至元鼎四年(前113)废销郡国所铸的钱币,将铜输京师铸“三官”五铢,统一用穿上横郭作记号,废赤侧钱一当五制,面四角决文的加料五铢钱与“三官”钱等价流通,京师停铸小五铢。 
西汉时,黄金用于储藏、赏赐、赎罪等等,发生量相当大,用时“黄金一斤值万钱”计价,它是宝物不是货币;皮币和“白金三品”是“摧浮淫并兼之徒”的政治经济手段,也不是货币,只有铜钱才是通用货币。汉兴时期,接秦之弊,铸行轻重不一的当值半两铜钱,经高后改良,铸行“八铢半两”及其重四铢的辅币“五分钱”和重一铢的“荚钱”,这是一套以材料、费用、人工等于半两青铜的等值货币,至文帝虽从俗用“半两”为钱名,但实行“以钱为累”的货币政策,凡物以钱为标准定价,钱币脱离了与青铜重量等价的关系,青铜只是一种币材,从此,在中国的大地上,钱币才真正成为一种特殊商品,成功地完善了中国货币制度,为此后的历代朝政所承袭。 
可是,对于西汉货币的记述,自《史记》之后的《汉书》、《前汉纪》等史书,一次比一次混乱,简直成了个大迷宫,一簇又一簇的迷团把研究者弄得迷惑不解,本人就是隐在那迷宫之中,沿着出土文物一线曙光,用“引史论钱,以钱正史”的方法走出来的。当头脑清醒之后,整理了一下《史记.平准书》的错简,纲举目张地斥“汉兴更铸荚钱论”,斥“高后、文帝铸币减重论”,斥“五分之一、三分之一钱币论”,斥“三铢铸行二度论”,斥“元狩五年初铸五铢论”,从而形成了对西汉货币的重新认识。现抛砖引玉,以求师教,盼能经百家争鸣予以论证,使用权其成果对中国经济史、货币史以及考古断代研究,起点参考作用。 


 

注释: 
(1)(2)(3)(5)(6)(7)(9)(10)(11)(12)(14)(15)(17)(18)《史记.平准书》 
(4)(8)(16)《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n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