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大宗商品、商税和市场制
第12课  五代、辽、宋、
第4课 夏、商、西周的兴
最新热门    
 
夏、商、周——中国古代的一个历史发展阶段

时间:2009-7-24 13:53:48  来源:不详
   孙宗鑑《东皋杂录》载一轶事曰:

“王荆公一日问刘贡父曰:‘三代夏商周,可对乎?’贡父应声曰:‘四诗风雅颂。’荆公拊髀曰:‘天造地设也。’”这则轶事也许是传闻或假托,但不管怎样,都反映了一个现象,就是,在宋朝人心目中,把“夏商周三代”看作一个历史时期或历史发展阶段。以“三代夏商周”为对,谓之“天造地设”,可见在当时人心目中,这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应当指出,这种看不独宋人为然;从先以至解放之前,学者们大都是这样看的。可以说,它实是我国过去的一种传统。本文以宋人的一则轶事开端,不过是它集中地、突出地反映了这一传统而已。

现在要问:这种传统对不对?有何依据?我们今天该如何评价它?本文拟就此略加论列。



这一传统始于春秋战国之世;其创始者盖为孔子

孔子生当春秋季年,是一位博物洽闻的学者,在当时已“名布扬于天下”。他尤长于礼,有“知礼”之称。他好古敏求,对礼的渊源作过认真的考察和推究。《论语》载有他关于这方面的一些重要言论。如《八佾》篇云: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朱注:“二代,夏商也。”又如《为政》篇云: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读以上引文,有一点很值得注意,就是,孔子追溯周礼的源流仅及夏而止,没有提到紧接夏朝之前的虞。是不是由于不知盖阙的原因?看来不是。孔子是知道唐虞,而且对尧舜是极为推崇的,〔1 〕《论语·泰伯》篇云: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朱注:“文章,礼乐法度也。”据此,唐尧之时有礼,孔子是知道的。

又据《尚书·舜典》,虞舜之时也是有礼的。舜既受尧禅即位,东巡守,“修五礼”,即其证。《尚书》是孔子修订的六经之一。孔子当然不会不知道。

说到这里,问题便显然可见了:为什么孔子只说“殷因于夏礼”,而不说“夏因于虞礼”呢?只说“周监于二代”,而不说“监于三代”呢?这个问题可以从“愿学孔子”、私淑孔子的孟子言论中得到启示。《孟子·万章》篇云:

“万章问曰:人有言,至于禹而德衰,不传贤而传子,有诸?孟子曰:否,不然也。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孔子曰:唐虞禅,夏后殷周继,其义一也。”这段对话很有意义。从“人有言”一语可知,传贤传子的问题是孔孟那时人们议论的古代大事。从我们今天的观点看去,也确是古代的一大变革。它标志了社会政治的重大变迁,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孔子说的“义”,孟子说的“天”,假若赋予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内涵,那就是可以接受的。)后来,传贤、传子或禅让、征诛固定成为唐虞之世和三代之世的时代特征。而且唐虞发展为五帝,如汉宣帝时盖宽饶上封事,引韩氏《易传》说:“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传子,官以传贤。”这就把三代及其以前,以继承方式的不同而区分开。

《孟子》书中,有一段话则是从取民之制论三代,也不及其以前。这段话如下:

“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彻者彻也,助者藉也。龙子曰: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贡者,校数岁之中以为常。乐岁粒米狼戾,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