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華夏邊緣的維持:羌族歷
最新热门    
 
華夏邊緣的漂移:誰是羌人

时间:2009-7-24 13:54:06  来源:不详
的民族沒有絕對的關聯。其次,事實上並沒有任何證據可證明戎人說的是與現代藏緬詔有關的語言。甚至於,我們很難說戎人的語言與古漢語究竟有何差別。
——————————————
(10)  Friedrich Hirth, The Ancient History of China, 184-88; Wolfram Eberhard, Kultur und Siedlung der Randvolker Chinas, supplement, ToungPao 36 (1942).
(11)  E.G. Pulleyblank, "The Chinese and their Neighbors in Prehistoric and Early Historic Times," in The Origin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419-21 。
 
 
《左傳》中有一段記載,敘述姜戎氏首領對晉人說的話:「我諸戎語言飲食不與華同」。這段史料經常被學者引來證明,戎人的語言、文化與華夏不同是一客觀存在的事實。但基於我在羌族地區的田野調查經驗,我對這結論不那麼有信心。理由是,在族群認同上最重要的不是語言的客觀異同(語言學者的判準),而是語言的主觀異同(土著的認知)。臀如,對語言學家來說,黑水藏族與茂汶羌族說的都是藏緬語族羌語支中的羌語,兩者只有方言上的差別。但許多茂汶羌族認為黑水人也是羌族,所以他們覺得黑水人說的話與他們「差不多」。但是,當許多黑水人自認為是藏族,與東邊的羌族沒有關聯時,便認為羌族的話他們聽不懂。同樣的道理,當姜戎氏說他們的語言與華夏不同時,他只表達了與華夏不同的認同:我們並不知道究竟他們與華夏在語言上的差別有多大。語言的客觀同異,在族群認同上既非充分條件,亦非必要條件。而且,語言是一種經常在學習、假借與遺忘中的動態經驗。因此,即使我們知道戎人與羌人說的是那種語言,也不能解答他們在族群認同與族源上的關聯。
 
更重要的是,在下面我們將進一步說明,由春秋戰國到漢代「戎」與「羌」都是華夏對非我族類的稱號。隨著華夏本身族群意識的發展與變遷,「戎」與「羌」的概念,以及這些概念所指稱的人群範圍也會隨之變化。因此,不同時代的戎或羌,以及不同地域的戎或羌,都可能說不同的語言,或在體質上有相當的差異。

三、戰國文獻中的氐羌

 

春秋戰國時期,隴山以東的戎人多被秦人征服。隨著秦人的華夏化,他們也成了華夏的一部分。就在這時,「氐羌」出現在中國文獻之中。除了前述《詩經·商頌》中所記載的「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外,《逸周書·王會》中也記載,一個遠方異族「氐羌」以鸞鳥來向周王進獻。在寫成於戰國末的《呂氏春秋》中,也有關於一個遠方異族「氐羌」的記載:他們被擄後不擔心被關進牢裡,只擔心死了屍體得不到火葬。同書中另一個記載則說,西方有些「無君」(不統於國君)的人群,其中之一便是「氐羌」。有火葬習俗的氐羌,也見於《荀子》一書中。類似的記載又見於《墨子》之書中,但這個火葬人群被認為是在秦之西的義渠,而非氐羌。《山海經·海內經》中記載:「伯夷父生西岳,西岳生先龍,先龍是始生氐羌:氐羌乞姓」。在此氏羌又成為一個人名。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