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没有相关教案试题
最新热门    
 
“庆历新政与熙宁变法”补说

时间:2009-7-24 13:54:13  来源:不详

然今欲理财则须使能,天下但见朝廷以使能为先,而不以任贤为急;但见朝廷以理财为务,而于礼义教化之际有所未及。恐风俗坏,不胜其弊。陛下当深念国体,有先后缓急。(《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六十六)

显然,在颁布均输法和青苗法的前四个月,王安石还虑及“任贤”与“使能”、“礼义教化”与“理财”的“国体”之“先后缓急”问题。但均输法和青苗法一出,立即遭到司马光、范纯仁、曾公亮、赵抃、富弼、韩琦等朝臣的反对,而王安石则“排众议行之甚力”,其思想也明确转为“以理财为方今先急”。

均输法主要是设发运使官,掌管东南六路的税敛、籴买、上贡物品等,“稍收轻重敛散之权,归之公上”,以缓解国家“财用窘急”的问题。青苗法则是由国家在春夏粮食未熟时借钱给农民,待收成后加十分之二的利息,随原有的夏秋两税还纳。这被认为是“散惠兴利”,抑制兼并,而“其实不过是朝廷按当时一般的利率来放高利贷”[⑥]。均输法一出,知谏院的范纯仁(范仲淹之子)就于熙宁二年八月奏请罢均输法,认为均输“将笼诸路杂货,渔夺商人毫末之利”,他批评王安石:“欲求近功,忘其旧学。舍尧舜知人安民之道,讲五伯富国强兵之术。尚法令则称商鞅,言财利则背孟轲。鄙老成为因循之人,弃公议为流俗之语。异己者指为不肖,合意者即谓贤能。”(《续资治通鉴纪事本末》卷五十八)苏辙也攻击均输法,谓“法术不正,吏缘为奸,掊克日深,民受其病”(《栾城集》卷三十五《制置三司条例司论事状》)。青苗法颁布后,宰相富弼称病辞职。司马光与吕惠卿争于朝:“平民举钱出息,尚能蚕食下户,况县官督责之威乎?”(《宋史·司马光传》)韩琦于熙宁三年二月谏止青苗法,说青苗法是“官放息钱,与初抑兼并、济困乏之意绝相违戾,欲民信服,不可得也。”(《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六十八)。宋神宗谓韩琦乃“真忠臣”,遂疑青苗法。王安石求去,神宗慰留。此后,王安石乃“汲汲于施为”,“持之益坚,人言不能入矣”。

司马光在《乞罢条例司常平使者疏》中批评青苗法:“今县官乃自出息钱,以春秋贷民,民之富者皆不愿取,贫者乃欲得之”。提举官以多贷为有功,“故不问民之贫富,各随户等抑配与之”(即强行摊派),富者举债比贫者还多。州县官吏又恐贷出的钱和利息收不回来,“必令贫富相兼,共为保甲”。贫者得钱后,无力偿还,“吏督之急”则逃散四方,“富者不去则独偿数家所负”,这样下去会使“贫者既尽,富者亦贫”(《司马温公集》卷四十一)。他又在《与王介甫书》中批评王安石:“更立制置三司条例司,聚文章之士及晓财利之人,使之讲利”,“又于其中不次用人,往往暴得美官,于是言利之人皆攘臂圜视,炫鬻争进,各斗智巧,以变更祖宗旧法”,“谄谀之士于介甫当路之时,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必有卖介甫以自售者矣”(《司马温公集》卷六十)。因在均输法、青苗法的问题上发生争执,反对者争之日甚,而王安石却持之益坚,“诸公始退散”,王安石便更多地任用“晓财利之人”。于是,政见之不同,又引起用人路线的分歧。

程颢在均输法、青苗法颁布后便与新法“意多不合,事出必论列,数月之间,章数十上,尤极论者:辅臣不同心,小臣与大计,公论不行,青苗取息,卖祠部牒,差提举官多非其人及不经封驳,京东转运司剥民希宠不加黜责,兴利之臣日进,尚德之风浸衰等十余事”(《程氏文集》卷十一《明道先生行状》)。他在熙宁三年所上两道《谏新法疏》(《程氏文集》卷一)中说:“盖安危之本在乎人情,治乱之机系乎事始;众心睽乖则有言不信,万邦协合则所为必成;固不可以威力取强,语言必胜。”这就是指当时“辅臣不同心”,而王安石则强力予以推行。程颢又说:“近日所闻,尤为未便。伏见制置条例司疏驳大臣之奏,举劾不奉行之官,徒使中外物情,愈致惊骇,是乃举一偏而尽沮公议,因小事而先失众心。”推行新法的制置三司条例司要将反对新法的大臣治罪,致使朝臣间的矛盾更加激化。王安石任用的“晓财利之人”本来级别不高,由他们推行新法,压制反对派,此即“小臣与大计,公论不行”。程颢认为,在“辅弼大臣人各有心,睽戾不一致,国政异出,名分不正,中外人情交谓不可”的情况下,变法是难以达到“兴治”的效果的。他更指出,“设令由此侥幸,事有小成,而兴利之臣日进,尚德之风浸衰,尤非朝廷之福”。程颢反对新法,希望宋神宗“外汰使人之扰,亟推去息之仁”,即他主张撤免扰乱地方的提举官,停止“取息”牟利的青苗法,代之以“去息”的仁政。

由均输法、青苗法引发的朝臣政见之争在熙宁三年发展成为新党与旧党之间的“党争”。这种党争本来是程颢所要避免的,所以他与王安石论事,“心平气和,荆公多为之动”,但“言路好直者,必欲力攻取胜,由是(荆公)与言者为敌矣”(《程氏文集》卷十一《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