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论汉儒知识分子的权力穿
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轨迹
汉代的家学
从74位状元的家世看唐代
流亡:“谋食”、“谋道
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
汉魏晋南北朝的家族、宗
睡虎地秦简《日书》所见
重孔子轻管仲是中国历史
《论语》·《论语》类文
最新热门    
 
孔子的家庭出身问题新探

时间:2009-7-24 13:54:14  来源:不详
的贵族制度也不包含士。

    孔子的父亲是否已被晋升为大夫?回答是否定的。

    第一,此说没有直接的史料依据。匡亚明先生在提到这个问题时说:孔子的父亲是“陬邑大夫(一说陬邑宰,管辖区相当于现在一个镇,乡或区)的低级官职”[22]。即他虽认为孔子的父亲是“大夫”,但还列举了“陬邑宰”的说法,说明这个问题向来就有争议。古文献在提到孔子的父亲时,《左传》只说“陬人纥”[23],《世本》说“叔梁纥”[24],根本没有“陬大夫”之说。而提出此问题的是蔡先生,也没有拿出证据来证明。 

    第二,孟献子无权分封孔子的父亲为大夫。叔梁纥是孟献子的武士,他虽立有赫赫战功,但孟献子只能让他帮助管理陬邑,即“陬邑宰”,无权将陬邑分封给他。中国古代春秋以前的分封是二级分封制:即天子可分封诸侯和自已直辖领地上的卿大夫,诸侯可分封自已领地上的卿大夫,卿大夫无权再分封更低层次的大夫,中国当时也没有所谓更低层次的大夫。就是说,卿大夫的领地已是最低层次的分封,在卿大夫领地之上再没有其他分封了。这和西方中世纪的分封制不同,西方中世纪的分封制为多级分封,即王可封公,公可封侯,侯可封伯,伯可封子,子可封男,各高层贵族——王、公、侯、伯、子、男,均可在自已的领地内分封骑士。叔梁纥若是“陬大夫”,是谁分封的?若是鲁公分封的,鲁公只能在自已的领地上封叔梁纥,不能越权将叔梁纥封在孟献子的领地上。

    第三,叔梁纥未被晋升为大夫,孔子能证明。我们知道,在春秋以前,中国的社会等级是世袭,孔子的父亲是士,他自然也是士。《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要绖,季氏飨士,孔子与往。阳虎绌曰:‘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孔子由是退。”[25]叔梁纥究竟是大夫还是士?孔子应当最清楚,此时他己有十七、八岁,不是小孩子了。若季氏宴请的是大夫,孔子绝不会想到去出席,而“飨士”,他才以士的身份和门第去的。因为孔子的父亲、乃至孔家几代都是依附于季氏的士,孔子此行意在步其祖辈后尘,继续依附季氏,然而却被阳虎这个小人赶了出来。对《史记》的这则记述,蔡先生也持肯定态度,他说:“季氏宴请依附自己的士,孔子居然穿着孝服去赴宴,显然没得到邀请。”[26]但他忘了:这则史实与他所谓的“孔子的父亲已被晋升为大夫”的说法相悖。

    由此可见,说孔子的家庭出身是贵族,根据亦不充分。 

  三、孔子的家庭出身究竟属什么社会等级? 

    既然孔子的家庭出身不是“没落贵族”,是属于“四民之一”的士,那么,士——孔子的家庭出身,在春秋以前的社会地位究竟怎样?

    前引《国语·齐语》告诉我们:士在中国古代的春秋以前,不仅是“四民之一”,而且是“四民之首”——士、农、工、商,即平民的上层——最高等级。由于士是平民的最高等级,所以,其社会地位比其他平民高;与贵族的关系密切,是贵族的“臣、仆”,可为贵族的“家臣”;有的还可任官,或帮助贵族管理采邑,是贵族治理农、工、商等平民的纽带和桥梁;生活比其他平民洒脱,受人景仰。如《诗·周南·兔罝》说:“肃肃兔罝,椓之丁丁。赳赳武夫,公侯干城。肃肃兔罝,施于中逵。赳赳武夫,公侯好仇。肃肃免罝,施于中林。赳赳武夫,公侯腹心。”[27]又,《诗·召南·摽有梅》说:“摽有梅,其实士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28]便是当时士的状况的真实写照。

    过去,理论界把士当成贵族,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看到了士的社会地位确比其他平民高。士的社会地位比其他平民高,不等于就是贵族,因为比其他平民的社会地位高,不等于比平民的社会地位高。尤其是,战国以后,士被大量地擢升为官,人们便将士与大夫连称为“士大夫”。这就很容易给人造成一种误解,认为士与大夫一样,都是贵族。其实,“士大夫”之说只是一种比喻,它不仅反映了士的地位确比其他平民高,有时高得仅次于大夫,而且有的士还高过了大夫——比大夫当的官大,但不能据此认为士就是贵族。中国春秋以前的士,很象日本中世纪的武士,只为贵族服务,但自身不是贵族;而不象西方中世纪的骑士,不只为等级较高的贵族服务,自身也是贵族的最低等级,有骑士领地。

    由此可见,孔子家庭出身的社会等级是“四民之首”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