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汉代的女权
汉代政治文化中心的转移
反纳粹运动中的歌德勒团
汉代执法思想中的理性因
从台谏制度的运作看宋代
明清易代的偶然性与必然
历史哲学危机时代的史学
汉代北部、西南部边郡经
关于叶利钦时代的若干思
汉代夫妻关系研究
最新热门    
 
汉代的家学

时间:2009-7-24 13:57:12  来源:不详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五“累世经学”条云:“古人习一业,则累世相传,数十百年不坠。盖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所谓世业也。工艺且然,况于学士大夫之术乎!”赵翼本条还以孔氏、伏氏、桓氏三家为例,说自周以来,特别是汉代四百年来家学的延绵不绝。赵翼所说言之有据,但过去笼统。周秦姑且不论,即令两汉,家学也是有变化的。

            一  西汉家学盛于东汉

  两汉相比,西汉家学盛于东汉。对此,《汉书·儒林传》中有详细记载,如士孙张学梁丘《易》,“家世传业”。韦贤治《诗》,传子玄成,玄成及兄子赏以《诗》授哀帝,“由是鲁《诗》有韦氏学”;伏理游君学齐《诗》于匡衡,从此“家世传业”,徐良游卿学《大戴礼》,“家世传业”;桥仁季卿学小戴礼,亦“家世传业”;王中学公羊《春秋》,“家世传业”。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无须一一列举。到了东汉,家学有衰微的趋势。《后汉书》卷七九《儒林传》:甄宇“习严氏《春秋》……传业子普,普传于子承……诸儒以承三世传业,莫不归服之。”按“三世传业”在西汉是很平常的事,但在东汉却引起人们赞赏,这说明了当时家学的状况。《儒林传》中还有些传家学的记载,有必要分析。如欧阳氏传《尚书》,自欧阳生至欧阳歙八世皆为博士,但是本传载,“歙既传业,而恭谦好礼让。王莽时,为长社宰。显然,欧阳歙传家学是在西汉后期。又如汪丹”世传孟氏《易》,“王莽时,常避世教授”;高“曾祖父嘉,西汉时,以鲁《诗》授帝……父容,少传嘉学,哀帝、平间为光禄大夫,以父任为郎中,世传鲁《诗》,……王莽篡位,父子称盲,逃,不仕莽世。”可见汪氏、高氏家学也是在西汉后期。伏黯习鲁《诗》,伏恭“少传黯学,以任为郎,建武四年,除剧令。”此处未明言伏黯学习时间,但他在东汉建国之初即任县令,以前后文推测,学鲁《诗》当不会晚于王莽时期。薛汉“世习韩《诗》,父子以章句著名。汉传父业”,“建武初,为博士。”按汉制,博士限年50岁,薛汉建武初可以为博士,所谓“少传父业”必定在西汉时。此外,还有一些传家学的例子虽然具体时间不详,但都不会晚于东汉前期。如曹充,建武中习庆氏学,“传其子褒,遂撰汉礼。”又如刘昆在西汉平帝时曾学施氏《易》,其子秩“传昆也,门徒亦盛。”张兴“习梁丘《易》以教授,建武中举孝廉为郎”,其子张鲂,“传兴业”。曹曾,东汉初学欧阳《尚书》,子祉“传父业。”牟长,西汉末叶学欧阳《尚书》,卒于东汉之初,“子纡又以隐居教授。”包咸,西汉末“习鲁《诗》、《论语》……子福,拜郎中,亦以《论语》入授和帝。”以上传家学者,或在西汉之末,或在两汉之交,或在东汉前期。如果以《后汉书》所记载的上述事例为根据来说明东汉的家学,显然是不妥当的。《儒林传》中真正说明东汉家学的事例,除前引甄宇家族外,还有几例:登“父由,为太尉。登少传欧阳《尚书》,教授数千人。”孔僖“自安国以下,世传古文《尚书》、《毛诗》”。僖二子,“长彦好章句学,季彦守其家业。”这样有限的几例与前述两汉之际传家学的大量事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为引人注目的是,两汉之际有家学背景的人几乎都未能再将其家学继续传下去。这只能说明,东汉时家学已经走上了衰落的道路。
  以上的讨论都是局限在《儒林传》中。自然,我们也注意到这以外的记载。如汝南袁氏世传孟氏《易》,弘农杨氏世传欧阳《尚书》。沛国桓氏世传欧阳《尚书》。但是,与《儒林传》的众多事例相比,这几例并不具有普遍意义。而且,即令是这三家,家学也没有都能维持下去。据《后汉书》卷四五《袁安传》记载,袁氏家族习孟氏《易》,始自袁安祖父袁良,时在西汉后期。袁安少传良学。自此以后,安子京,京子彭,彭弟汤均传家学,但袁汤以后,如汤之子袁成,袁逢,袁隗及袁成之子袁绍、袁逢之子袁术均不再传家学。桓氏家族自桓荣始学欧阳《尚书》,荣子郁,郁子焉,焉孙典传学不断。但桓氏的情形有些特殊。《后汉书》卷三七《桓荣传》注引《东观汉记》载,帝问郁曰:“子几人能传学?”郁曰:“臣子皆未能传学,孤兄子一人学方起。”上曰:“努力教之,有起者即白之。”看来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