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谢国平历史主体性课堂教
最新热门    
 
谢国桢先生治史之经历与成就

时间:2009-7-24 13:54:31  来源:不详
着手,先后撰成《顾宁人先生学谱》、《黄黎洲学谱》、《孙夏峰、李二曲学谱》等,在这些书中,先生又从考察谱主的家庭、生平、师长、交游、弟子、著述等方面着手,进而分析他们的思想与学术成就。这种把人物放到当时社会环境中进行研究的方法,既避免了无的放矢的泛泛空谈,又使研究更为深化,因此先生笔下的谱主给人以栩栩如生的立体感。
  1934年,先生辞去教职到家乡河南编纂《河南通志》。不久,仍返回北京图书馆,任金石部主任。除继续研究明清史外,他还留意两汉碑刻、石画拓片的收采与整理。随着研究的深入,先生对清初东北满族的兴起日益发生兴趣。并溯源探流,寻求契丹、金源,以至汉代乌桓、鲜卑的事迹,撰成《记辽陵石刻及其关于时论辽陵之文字》、《东北史稿跋》等文,他还着手准备撰写一部《东北史略》,以寄托对沦陷于日寇铁蹄下东北河山的怀念情感,但是时局动荡,风云变幻,1937年爆发了“泸沟桥事变”,华北平原竟难以安放一张宁静的书桌。先生的计划顿成泡影,他不禁有“可惜前朝玄菟郡,积骸成莽阵云深”的感叹。后来先生亡命南下长沙,服务于西南联大图书馆。第二年北返,典守北京图书馆文献。以后一度应邀执教于北京大学。

  五

  1946年,经周扬同志介绍,先生通过解放区返乡省亲。一路上他观看儿童表演秧歌,听老乡介绍八路军抗日壮举,深为解放区的革命气氛所感动。在邯郸,先生又见到范文澜、杨秀峰等同志,更受到殷勤接待。范老虽与先生萍水相逢,却以赤诚相见,请先生为解放区教育事业献计献策,还为先生治好疾病,使他终生难忘。受范老委托,先生到上海为北方大学购置图书,后转交伍云甫同志运回解放区。以后先生滞留上海,给大中银行司笔札,间或为开明书店编写文稿,藉以谋生。他常与郑振铎、冯贞群等研讨学问,见到许多被爱国人士从日寇炮火中抢救出来的碑刻拓片与明清文献,尔后伏处小楼,撰成《汉代绘画考》、《清初东北流人考》,以对十年前未完成的研究工作做些弥补。
  《清初东北流人考》是先生继《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后又一部较有影响的专著,也是先生信奉古人“读书有间”格言而结下的一个硕果。清初东北的流人,一直是湮没不彰而被忽视的问题。先生阅读大量的方志、诗文、发潜彰幽,对清初谪戍东北的文士张缙彦、吴兆骞、陈梦雷等的活动作了详尽的考察,撰成《清初东北流人考》。书中一方面揭露了清初统治者实行残酷思想统治的事实,另方面颂扬了流人们为开发东北学术文化、促进各族文化交流所作出的贡献,全书史料翔实、文笔酣畅,言之有物,持之成理,从而填补了清史研究中关于东北流人问题的空白,使这渗透着深深的痛苦和悲哀、蓄蕴着壮烈而不屈的一幕历史不被忘却。
  先生这种勇于开拓新领域的研究精神,和善于从被人们忽视的历史事件中寻找新问题的研究方法,受到范文澜先生的赞扬。范老读了《清初东北流人考》后,把这部书视作史学佳作的典范,并说:“这本小册子,能说明清初统治者所施行统治人民思想的政策,大兴文字狱的一个侧面。”(注:谢国桢:《明末清初的学风·清初东北流人考》,1982年人民出版社版,第181页。)
  1948年,应云南大学之聘,先生赴昆明执教。不久,欣闻北平解放,他乃由昆明绕道北上,于1949年2月从镇江潜渡长江, 毅然投奔解放区,经范老介绍,入华北大学政治研究所学习。

                    六

  “天安门上彩云飘,灿烂红旗气象饶。正是人民初建国,群呼万岁震云霄。”(注:谢国桢:《悔余诗集》(稿本)卷1。 )先生在华北大学学习时,适逢新中国成立,他参加了开国大典的庆祝游行,心潮起伏,发笔吟咏,以表达自己对新中国的热爱。这一年冬天,先生学习结业后,即被分配到天津南开大学历史系任教,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而贡献力量。
  先生是个大半生在旧社会中度过的知识分子,所受旧学影响较深,但他并不是一个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的学者。解放后在党的教育下,先生力求以无产阶级的立场和观点去进行历史教学与研究。授课余暇,他对农民起义作了专门的研究,改变了过去把农民起义当作“流寇”、“土匪”的看法,先后写出《关于李自成》、《农民起义与张献忠》等论文,对农民起义的历史作用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先生一向主张治史必须要掌握翔实的史料,这是一项不可缺少的基本功,为了追随时代的前进潮流,他还从一些罕见的野史笔记中搜集资料,去粗取精,编辑成《清初农民起义资料辑录》,以供同行们参考。
  南明史的研究是先生课余的又一项科研题目。清末民初以来,文化人对南明史的研究曾是个热门,但很多研究是出于影射时局的政治目的,因而有失之偏颇或先入之见的弊端。并且随着时局的改观,人们对南明史研究的兴趣亦遽然淡漠,这种即兴而发的研究,往往是各取所需,缺乏学术的严肃性和科学的完整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