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没有相关教案试题
最新热门    
 
论陆机陆云兄弟之死

时间:2009-7-24 13:55:06  来源:不详
大开放便之门;《晋书》卷六○《牵秀传》载牵秀等人“谄事黄门孟玖,故见宠于颖。”《通鉴》卷八五明载:“牵秀素谄事玖,将军王阐、郝昌、帐下督阳平公师藩皆玖所引用”。由此,可以说孟玖在成都王幕中已形成了一股势力,控制了相当大的军政权力,这为他们为非作歹提供了条件。
  对司马颖的蜕化和孟玖等人的恶行,一些正直的士人深表不满,并与之进行了斗争,其中陆氏兄弟可视为这类士人的代表。“二陆”出自江东一流儒学世族,其立身、行事、为政皆以儒家学说为准绳。《晋书·陆机传》便称机“伏膺儒术,非礼不动”[15],其平时为人亦“清厉有风格”。陆云也被时人称为“当今之颜子”。当然,也许有人会以陆氏兄弟入洛后“好游权门”相问,这可以理解。不过,“二陆”之依附贾谧、赵王伦等,虽迫不得已,但仅属在统治阶级上层斗争中投依得势集团,并没有改变其士人的基本品节。陆云为官,恪守儒家思想,《晋书》本传称其为浚仪令,“到官肃然”,一改“县居都会之要,名为难理”的状况,深得百姓崇敬。儒家为政的核心在用人,主张君主“亲君子而远小人”,故儒学历来便强调君子与小人之辨。陆机《辨亡论》便认为用贤乃兴国之本。陆云《从事张彦明为中护军》之六便有句云:“开国承家,勿用小人”;《嘲褚常侍》有言:“官人,国之所废兴也。古之兴王,唯贤是与。”[16]其任吴王晏郎中令,一再上启,力行谏诤之事,劝吴王晏节俭、兴学、用贤、去佞。《陆云集》卷九载有《国起西园第表启》、《西园第既成有司启》、《王即位未见宾客群臣又未讲启》、《使部曲将司马给事覆校诸官财用出入启》等,都具有鲜明的儒家思想的特色,难怪清代四库馆臣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评《陆云集》曰:“今观集中诸启,其执辞谏诤,陈议鲠切,诚近于古之遗直。”特别是对吴王晏用部曲将李咸、冯南、司马吴定、给事徐泰等覆校诸官财用,深为不满,《晋书·陆云传》载其表云:“今咸、南军旅小人,定、泰士卒厮贱,非有清慎素著,忠公足称,今猥使此等任以覆校。……乱之所兴,在于小人得亲;治之所废,在于君子自替,废兴治乱,由此而已。”由此可见,陆氏兄弟为政以儒学为准则,其渊源有自,根深蒂固,并且早有实践。
  在进入成都王司马颖之幕后,陆氏兄弟的品性和为政作风依然如故,这必然要与孟玖等人发生冲突与斗争。《三国志·吴书·陆逊传》注引《机云别传》便说:“初,宦人孟玖,颖所嬖幸,乘宠豫权,云数云其短,颖不能纳,玖又从而毁之。”最典型的一例是陆云拒授孟玖之父官位,《晋书·陆云传》载:

  颖晚节政衰,云屡以正言忤旨。孟玖欲用其父为邯郸令,左长史卢志等并阿意从之,而云固执不许,曰:“此县皆公府掾资,岂有黄门父居之邪!”玖深忿怨。

确实,此事引起了孟玖的极大愤恨,《世说新语·尤悔》注引《机别传》便说:“玖闻此怨云,与(卢)志谗构日至。”孟玖诸人与陆氏兄弟的关系进一步恶化,他们极力想把“二陆”排挤出权力中心。此后,陆机在军中纠捕孟超部将,孙拯甚至建议杀孟超,这都是陆氏兄弟与孟玖斗争的继续。当然,其他正直的士人也对孟玖等人的胡作非为深表不满。据《晋书·江统传》载陈留江统、蔡克等便“多所谏箴”。但相较之下,陆氏兄弟则抗佞最为严正,加上身为南人,在北方缺乏有力的政治援助,最易受到奸佞小人的攻讦。孟玖等人内外勾结,终于找到了惨害陆氏兄弟的机会,他们借陆机兵败,大肆污陷,不仅杀了陆机,而且将与此事毫不相干的陆云等人也杀了,“夷灭三族”。甚至将陆机司马孙拯拷掠致死,“夷三族”,拯之门生费慈、宰意为拯申冤,主动请死。另一位南人孙惠惧之,杀掉佞小牙门将梁俊后出逃。这样,成都王幕中的江南士人受到了致命的重创。
  陆氏兄弟之死,显然是一个冤案。对此,当时人是很清楚的,《晋书·陆机传》便说:“机既死非其罪,士卒痛之,莫不流涕。……议者以为陆机之冤。”确实,还有谁比广大士卒更清楚军队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吗!至于陆云,对前线军队的失利更是毫不相涉,竟受牵连若此,显然是一个精心安排的政治阴谋。这在当时几乎是人所共知的。据《太平御览》卷四二○崔鸿《三十国春秋》,孟玖逼拷孙拯污陷陆氏兄弟,然“考捶数百,两髁骨见”,拯终不屈服,狱吏“知拯义烈”,谓拯曰:“二陆之痛,谁不知枉,君何不爱身?”正因为如此,孟玖等佞小的行为引起了不少正直士人的仇视,《晋书·陆云传》载江统、蔡克等人为陆云申辩的疏文云:

  ……且闻重教,以机图为反逆,应加族诛,未知本末者,莫不疑惑。……机兄弟并蒙拔擢,俱受重任,不当背罔极之恩,而向垂亡之寇; 去泰山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