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西魏拓地与侯景防线之关
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建
最新热门    
 
论侯景江北防线确立的基础

时间:2009-7-24 13:55:13  来源:不详

﹡本人有《侯景江北防线的研究》一文,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刊》第二辑发表。

[1]论梁末社会情状者,无不注意《梁书》卷三八《贺琛传》所载贺琛上梁武帝的奏书中言及的梁社会险象,此可参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578——581页;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黄山书社1987年版,第十二篇,第194—195页;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二编,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377页;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33页;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五卷《中古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6页;等等。其它如《南史》卷五二《萧恢传》附《萧泰传》所言者都有助于理解当时侯景可以利用的社会环境。该《传》载:“历位中书舍人,倾竭财产,以事时要,超为谯州刺史。江北人情犷强,前后刺史并绥抚之。泰至州,便偏发人丁,使担腰舆扇繖等物,不限士庶。耻为之者,重加杖责,多输财者,即放免之,于是人皆思乱。及侯景至,人无战心,乃先覆败。” (见《南史》第四册,第1300页)
[2]见《资治通鉴》卷一六二《梁纪十八》,第十一册,第5002页。按《资治通鉴》此材料为南北朝诸正史所不载,故用之。“王显贵”,《梁书·侯景传》同(见第841页),《南史》卷八十《侯景传》(第1998页)、《陈书》卷九《吴明彻传》(第162页)、卷三一《任忠传》(第413页)、《南史》卷六七《任忠传》(第1650页)均作“王贵显”。
[3]见《梁书》第二册,第422页。又参《南史》卷五五《夏侯详传》附《夏侯譒传》(见《南史》第五册,第1362页)。
[4]见《梁书》第二册,第418——420页。又参《南史》卷五五《夏侯详传附夏侯夔传》(见第五册,第1359——1360页)。
[5]见《梁书》第二册,第420——422页。又参《南史》卷五五《夏侯详传附夏侯夔传》(见第五册,第1361——1362页)。
[6]见《梁书》第一册,第190页。
[7]见《太平寰宇记》(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四库全书本)第470册,第256页。
[8]《梁书·武帝纪下》:太清元年八月“王师北伐,以南豫州刺史萧渊明为大都督”(第92页);十二月,萧范为南豫州刺史(第93页)。按:以“寿春为南豫(州)”乃此年七月之事(第92页)。故此南豫州实即我此处所言的豫州。
[9]川胜义雄于此有所论述,见《侯景之乱与南朝的货币经济》,《   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着选译》,第四卷,中华书局1992年版。
[10]见《资治通鉴》第十一册,第5003——5004页。
[11]此南豫州只能是以寿阳为治所者。胡氏此注是根据太清元年七月梁诏以“悬瓠为豫州,寿春为南豫”的事实(《梁书》卷三《武帝纪下》,第92页),自是正确。但《资治通鉴》太清三年二月所载梁武帝“以(侯)景为大丞相,都督江西四州诸军事,豫州牧,河南王如故”中“豫州牧”的“豫州”与太清二年正月侯景所任“南豫州牧”(《梁书·武帝纪下》,第93页,《资治通鉴》第4973页)中的“南豫州”、胡注所言的南豫州及夏侯譒为刺史的豫州实为同一州。梁武帝虽未以诏书形式回改“寿春为豫州”,但显然是默认了东魏取悬瓠,以“悬瓠为豫州”即不存在的事实,故授侯景以寿阳为治所的“豫州牧”。梁武帝应是不知道寿阳已于上月为东魏所取的事实,而侯景求豫州则应是有以合州为基地阻御东魏的侵逼乃至收复寿阳的意图。胡三省注似未留意梁武帝以侯景为“豫州牧”及侯景以夏侯譒为豫州刺史这一变化的事实。
[12]见《资治通鉴》第5004页。
[13]见《资治通鉴》第十一册,第5002页
[14]见《梁书》第三册,第853页。
[15]同上。
[16]见《梁书》第一册,第108页。
[17]《南史》卷五八《裴邃传》及附传《裴之高传》:之高为邃兄髦之子,之悌为之高之弟(参《南史》第五册,第1440——1441页)。故之悌为邃之侄。
[18]参韩文在《河东裴氏南迁述论》一文,《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二期,第100页。
[19]参同上韩文第100页。
[20]参同上韩文第101页。
[21]见《梁书》第三册,第849页。
[22]见《梁书》第二册,第416—417页。
[23]见《南史》第五册,第1440——1441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