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简短的结语
以上我们简要分析了“三史”在唐代的变迁,认为《后汉书》取代《东观》是个较长的历史过程,其间既有制度问题,又有观念问题。高明士先生所云二者更迭之关键在永徽与开元之间是极有见地的,然将其与唐代南北学术之对立争长联系起来,尚需进一步论证,而《后汉书》得以列入三史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其自身的质量。在唐代的三史中,《汉书》的研究风气最盛,但《史记》也一改南北朝以来“传者甚微”的局面,研究非常广泛和深入,其地位决非某些学者所谓的“最下”,而是远高于《后汉书》。在唐代,经史之学成为士人知识结构的重要成分,起初,史学与进士科并未有直接关系,故习进士业者很少注意到史学,结果造成了“六经则未尝开卷,三史则皆同挂壁”的严重问题,所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鼓励进士习史的措施,并在制科举中增添了不少史学因素,从而有“一史科”的出现。穆宗时终于有了常科“三史科”的设立,原属制举的“一史”也变为常举,它们既是礼部贡举的科目,也是吏部科目选的科目,对于史科及第者,朝廷往往进行优奖。
[1]《嘉定钱大昕全集》第七集《十驾斋养新录》卷六《三史》条,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147页。
[2]《三国志》卷四二,中华书局点校本,1023页。
[3]《三国志》卷五四,1274-75页。余嘉锡先生认为“三史”之称以此条为最早,见氏著《四库提要辨证》卷五《史部》三《别史类》,中华书局,1985年,251页。
[4]《三国志》卷六四,1445页。
[5]《魏书》卷五二《阚駰传》,中华书局点校本,1159页。
[6]《魏书》卷五二《刘昞传》,1160页。
[7] 《四库全书总目》卷五○《史部·别史类》,中华书局,1965年,446页。
[8]同前注1。
[9]《四库提要辨证》卷五《史部》三《别史类》,253页。
[10]《隋书》卷三三《经籍志》二,中华书局点校本,954页。
[11]《旧唐书》卷四六《经籍志》上,中华书局点校本,1988页。
[12]《新唐书》卷五八《艺文志》二,中华书局点校本,1454页。
[13]吉备真备访书事,载唐末日人藤原佐世《日本国见在书目》,参见《四库提要辨证》卷五《史部》三《别史类》,249-250页。
[14]参看吴树平《东观汉记初探(上篇)》,载《文史》第28期,1987年,91页。
[15]《四库提要辨证》卷五《史部》三《别史类》,252页。
[16]周一良《敦煌写本杂钞考》,载氏著《魏晋南北朝史论集》,中华书局,1963年,348页。
[17]高明士《唐代“三史”的演变——兼述其对东亚诸国的影响》,台湾《大陆杂志》
<<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