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内藤湖南和陈寅恪的“六
陈寅恪的士大夫情结与学
陈寅恪与中国中古史研究
陈垣的宗教史学特征及方
陈寅恪、唐长孺、胡如雷
最新热门    
 
陈寅恪先生唐史研究中的石刻文献利用

时间:2009-7-24 13:55:36  来源:不详
次列《全唐文》和《全唐诗》、宋四大书中的《册府龟》、《太平广记》、《唐大诏令集》,而以敦煌材料、碑刻材料和教材料殿末(参石泉、李涵《听寅恪师唐史课笔记一则》、杨联陞《陈寅恪先生隋唐史第一讲笔记》,均收入《追忆陈寅恪》),正足体现其治史应先重“多数汇集之资料”,次及“少数脱离之片段”的态度。他曾将传世文献归为旧材料,将“中古史部分如石刻、敦煌文书、日本藏器”之类视为新材料,进而说明运用新旧材料的方法:

必须对旧材料很熟悉,才能利用新材料。因为新材料是零星发现的,是片断的。旧材料熟,才能把新材料安置于适当的地位。正像一幅已残破的古画,必须知道这幅画的大致轮廓,才能将其一山一树置于适当地位,以复旧观。(《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1935年谱)

这一态度,贯穿于他研究唐代文史的各种著作之中。虽不作专门考释石刻的文字,但如重要石刻有助于恢复“残破的古画”中一山一树面貌者,他都充分利用,决不轻忽。他在《旧唐书、李德裕传》中一段批语,记录他获读李德裕家族墓志后的快意心情:“唐自武宗后史料缺略,故此传末所言多误。近日洛阳李氏诸墓志出土,千年承讹之事,一旦发明,诚可快也!”藉此亦可见他对石刻文献的重视程度。

寅恪先生治史的视野和方法,均较清儒有了极大的转变和进步,但就治学的基本规范,如读书务求善本,务经手校,立说先作札记之类,则仍步武乾嘉,决不苟且。从现存的他的部分读书札记,如两《唐书》札记《唐人小说》批语来看,他将新出石刻可与史传、说部参证者,曾作过大量札记,并记录下两者的同异。如在《旧唐书、李邕传》下,记录可资比较而当时新出的李邕祖孙墓志;在《新唐书》李鹏戡、赵矜、韩仲卿等事迹下,注明宋祁所据的碑志材料,在突厥、回纥诸传中,记下两域付出的相关碑志。这些札记,少部分后来在他身前出版的著作中有所引申发挥,大多则仅见诸札记,可见他读书以储材备用,积累极其丰厚。

寅恪先生对石刻类著作,阅读极广。从有关著作的证引来看,从宋代欧、赵二录起,到清代的《金石萃编》、《八琼室金石补正》、《来斋(排印本误作来斋)金石刻考略》等书,乃至民国间罗振玉的《石交录》、《辽居稿》、《冢墓遗文》、岑仲勉的《续贞石证史》等,皆曾广泛证及。重要石刻的证引,多曾求取善拓,备校众本。如引河北隆平(今作隆尧)《光业寺碑》,既据史语所藏拓,复取同治《畿辅通志》予以参校补阙;引李德裕家室墓志,亦录自原拓;为证明《柳氏传》中天宝十二载知贡举者礼部侍郎“杨度”为“阳浚”之误,他在广征《新唐书》、《唐语林》、《李义山文集》、《唐才子传》等书后,复取颜真卿《元结墓碑》为证,仅此碑即先格《金石萃编》、《八琼宝金石补正》之考录,最后请刘节查北平图书馆藏善拓颜书此碑,始得定谳,并驳正徐松校作“杨浚”之误(详《中国古籍研究》创刊号刊《(唐人小说)批注》)。

 

寅恪先生据石刻文献以治唐史,最突出的收获,有以下几个方面。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