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中日钓鱼岛之争的理由对
“义”、“事”之别与“
“野蛮”和“文明”之争
从科学与人生观之争看后
隋唐时期陕西航运之地理
圆明园之争被忽略的实质
最新热门    
 
德运之争与辽金王朝的正统性问题

时间:2009-7-24 13:55:43  来源:不详
部运历门、王应麟《小学绀珠》卷一“五运”、金佚名编《大金德运图说》。
[23]见《辽史》卷一○四《文学下·刘辉传》。
[24]《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一五“亲征契丹”,据《长编》卷五八景德元年十二月辛丑条校正。但《长编》辑本已将王曾语删去大半。
[25]张方平:《乐全集》卷三九《昌黎韩君墓志铭》。此事始末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七二仁宗皇祐四年四月丙戌条。
[26]《三朝北盟会编》卷二四四,引张棣《金虏图经》。
[27]关于金朝正统观念的形成过程,宋德金先生已有详细论述,参见氏著《正统观与金代文化》,《历史研究》1990年第1期。
[28]参见刘复生:《宋代“火运”论略——兼谈“五德转移”政治学说的终结》,《历史研究》1997年第3期。
[29] Hok-lam Chan,Legitimation in Imperial China:Discussions under the Jurchen-Chin Dynasty(1115~1234),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84;陈学霖:《金国号之起源及其释义》,《辽金史论集》第3辑,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大宋“国号”与“德运”论辩述义》,载《宋史论集》,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3年。
[30]《大金集礼》卷三五“长白山封册礼”,《丛书集成初编》本。
[31]《大金德运图说》载贞祐二年正月二十二日《尚书省判》。
[32]《大金德运图说》载贞祐二年二月《应奉翰林文字黄裳议》。
[33]《大金德运图说》,贞祐二年正月省判引泰和二年十月二十五日尚书省奏。
[34]按金德以丑日为腊。《太平御览》卷三三引《魏台访议》云:“金始生于巳,盛于酉,终于丑。故金行之君,以酉祖丑腊。”
[35]《金史》卷六《世宗纪》上。
[36]《大金德运图说》载贞祐二年二月《右拾遗田庭芳议》。
[37] Legitimation in Imperial China,p.169.
[38]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新城县北场村金时立爱和时丰墓发掘记》,《考古》1962年第12期。
[39]见《三朝北盟会编》卷二四四。《大金国志》卷三四“旗帜”条袭取此段文字,首句作“金国以水德王”。
[40]见《直斋书录解题》卷五《金国志》条。
[41]《丛书集成初编》本,据《士礼居丛书》本排印。
[42]陈学霖:《宋金二帝弈棋定天下——〈宣和遗事〉考史一则》,《刘子健博士颂寿纪念宋史研究论集》,京都:同朋舍,1989年。
[43]宣宗时,礼部尚书张行信谓金初“未尝议及德运,近章宗朝始……定为土德”云云(见《金史》卷一○七《张行信传》),这至少可以说明世宗时期尚金德一事未曾大事张扬。
[44]以上均见《大金德运图说》载贞祐二年二月《右拾遗田庭芳议》。
[45]参见《梦溪笔谈》卷五“六十甲子有纳音”条、《辍耕录》卷二○“纳音”条、《潜研堂文集》卷三《纳音说》。
[46]不过,金朝水德说也许还可以有另外一种解释,即宋为火德,张邦昌楚国为土德,刘豫齐国为金德,而金朝承齐国之统为水德。章宗和宣宗朝讨论德运时,都有人主张应该考虑楚国、齐国的五行之序,若金朝民间存在这样一种解释模式,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
[47]《金史》卷一○七《张行信传》。
[48]《中州集》卷一○《中州乐府》,王玄佐小传。
[49]参见刘浦江:《女真的汉化道路与大金帝国的覆亡》,《国学研究》第7卷,2000年7月。
[50]《中州集》卷八《吕子羽小传》。
[51]《三朝北盟会编》卷二四四,引张棣《金虏图经》。
[52]《滋溪文稿》卷四《金进士盖公墓记》,中华书局点校本,1997年。
[53]《辽史源流考》,见《冯家昇论著集粹》,中华书局,1987年,106—109页。
[54]修端:《辩辽宋金正统》,《元文类》卷四五。
[55]爱宕松男:《辽金宋三史の编纂と北族王朝の立场》,东北大学《文化》15卷4号,1951年。陈芳明《宋辽金史的纂修与正统之争》一文(《食货月刊》复刊2卷8期,1972年11月)谓“金朝之所以引起德运的争论,主要是因为《辽史》的纂修”云云,则是颠

 << 上一页  [11] [12] [1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